摘要:弥河下游,老河口以南,侯镇东岔河村东北方向,有名为 “十八支炉”的古遗迹。民国县志记叙:“铁央台在弥河下游,县城东北筏子口东南约十五里。台之东南,又有灰央台,是台之东有蛤蜊央,芝麻央南北相对。自是而西似台非台者十八处。旧说唐初时置此以备高丽,俗名十八支炉云。”
寿光历史
弥河下游,老河口以南,侯镇东岔河村东北方向,有名为 “十八支炉”的古遗迹。民国县志记叙:“铁央台在弥河下游,县城东北筏子口东南约十五里。台之东南,又有灰央台,是台之东有蛤蜊央,芝麻央南北相对。自是而西似台非台者十八处。旧说唐初时置此以备高丽,俗名十八支炉云。”民间有传说:“唐代初年,唐王东征高丽时,军队驻扎于此。曾在此打造兵器及军用器械。”这十八支炉就是当时留下的遗址。多少年来,此传说颇为流行,人们对此说深信不疑。
近几十年来,兴修水利,围海滩,建盐田。在十八支炉故址挖掘出许多的草木灰,草木灰因日久年深已成为初级化石状。从前骡马人畜从遗址上行走时,能听到有似击鼓之声。据推测是因为草木灰质量不紧密,内有空隙而发出的声音。经仔细查看草木灰与挖掘处周围,并没有含铁的成分。同时出土的还有像瓦片一样的陶板。陶板不像是建筑房屋的建筑用品:一面有像麻布样的粗花纹,一面较光滑。据其形状推测,此物品似为盛盐用具。古时人们运输物品都是肩挑人抬,出土陶板像是运盐器具。以后随着木轮车的出现,因陶板颠簸易碎,盛装盐改用蒲席包等。运输工具的变更,此种带有麻布纹的陶具,遂弃之不用。或云:当时铁制锅釜镢甑等器尚未出现,陶器板也可能是熬盐的用具。但是,无论运盐器具也好,熬盐器具也好,都与盐业有关。草木灰与挖掘处未有铁质,证明不是打造兵器的炼铁炉,这就与传说不相符。
寿光北部沿海无铁矿。唐王东征高丽,是在此舍陆登船。《旧唐书 ?太宗记》载: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壬寅,车驾至洛阳宫。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勋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此段记载非常清楚地说明:“以舟师出莱州……以伐高丽。”唐军东征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作为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李世民已经建国十八年,绝不会在舍陆登舟之时,再仓促打造兵器和军用器械。他一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武器装备当一应俱全,才会“以舟师出莱州……以伐高丽。”十八支炉北邻海湾,处于盐碱之地,铁制器具遇潮卤锈蚀严重,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会选址在此制造兵器。当时,如果是唐朝军队在此舍陆登舟的话,此处只不过是一个军队驻扎的临时落脚点而已。
既然不是唐军东征铸造兵器所留遗址,那是什么遗址?据出土大量草木灰、陶器片推测,此处应为盐民煮海熬盐之地。寿光沿海有 50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在这片一望无垠的平原上,269平方公里可以晒盐。这里地下卤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盐业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面对这片背靠大海,不生五谷而又人烟稀少的盐碱地,辅佐周武王的太公吕望,采取了 “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史记·齐太公世家》。可见从周初直至春秋时期,就重视发展盐业生产。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领大农事,修定盐法,大兴盐业之利。在重点产盐郡县设盐官、司盐事。寿光为山东设盐官的七县之一,因为寿光是青州管辖的主要产盐地区。《山东通志》亦载:“东晋时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计岁合收盐二十万七千零八斛(十斗为一斛)。
综上所述,寿光取盐业之利自古有之。但从前并不是像现在用太阳光晒盐,而是用柴草煮海水熬盐。新编《侯镇志》载:制盐之法,清初仍用锅熬,盐主称之为灶户,雍正年间后期 “灶主”开滩晒盐。当地盐民认识到煎晒盐斛,俱因天地自然之力,而以晒较煎,实为事半功倍。由此可知,清代雍正之后,才由煎熬转为晒盐。春秋时期《管子》书中载:”齐有渠展之盐,请君伐菹薪煮水为盐,征而集之。“《山东盐法志》嘉庆本记载:”官台场锅户于秋月刈草积薪,冬月开煮,每二日成一锅,每锅获盐一百余斤。“都清楚地说明,古代是置灶熬盐。寿光沿海有丰厚的蓬草,古人们熬盐的蓬草所积的草木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久年深,成堆成岭。十八支炉处,很可能就是国家组织盐民的熬盐之地。千百年来,经潮水冲刷,泥沙淤积,形成了现代似台非台的“十八支炉”。
察今知古,传说中的十八支炉,并非是唐王东征高丽时,设炉打造兵器及军用器械之地,而是古代盐民煮海熬盐留下的遗址。
来源:达子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