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艇常被部署于波罗的海和英吉利海峡执行巡逻任务,拦截驶往英国南部及东部港口的船只。在此过程中,它们的对手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及英联邦国家海军(尤其是诺曼底登陆前夕的加拿大皇家海军部队)的摩托炮艇(MGB)、摩托鱼雷艇(MTB)、摩托巡逻艇、护卫舰与驱逐舰。此外,少
德国S艇(快速鱼雷艇)
S-80号S艇(鱼雷艇)
伪装涂装
德国海军服役行动
S艇常被部署于波罗的海和英吉利海峡执行巡逻任务,拦截驶往英国南部及东部港口的船只。在此过程中,它们的对手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及英联邦国家海军(尤其是诺曼底登陆前夕的加拿大皇家海军部队)的摩托炮艇(MGB)、摩托鱼雷艇(MTB)、摩托巡逻艇、护卫舰与驱逐舰。此外,少量S艇还通过内河与陆路运输被调往地中海及黑海海域;另有部分小型S艇被设计为可由辅助巡洋舰搭载的舰载艇。
S艇船员可凭借其服役表现获得一项专属勋章——S艇作战勋章(Das Schnellbootkriegsabzeichen)。该勋章的标志为一艘S艇穿过花环的图案,授予标准包括:品行端正、作战表现突出、参与至少12次对敌方行动;此外,完成特别成功的任务、展现卓越领导力或在战斗中阵亡的船员也可获此勋章。在特殊情况下(如其他勋章不适用时),也可授予该勋章。
第9S艇支队是首个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盟军登陆舰队作出反应的海军单位。1944年6月6日凌晨5时,该支队从瑟堡港启航[5]。当发现己方面对的是整个盟军登陆舰队时,S艇在最大射程内发射鱼雷,随后返回瑟堡港。
二战期间,S艇共击沉101艘商船,总吨位达21.4728万吨;此外,还击沉12艘驱逐舰、11艘扫雷舰、8艘登陆舰、6艘摩托鱼雷艇(MTB)、1艘鱼雷艇、1艘布雷舰、1艘潜艇及多艘小型商船;同时击伤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3艘登陆舰、1艘修理舰、1艘海军拖船及大量商船。由S艇布设的水雷共造成37艘商船沉没(总吨位14.8535万吨),另有1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及4艘登陆舰因触雷沉没。
为表彰S艇船员的服役贡献,共有23人被授予“铁十字骑士勋章”,112人被授予“金质德国十字勋章”。
各方对S艇的称呼与作战范围
- 对英美军队而言,这些极具杀伤力的艇只被简单称为“敌方艇”(enemy boats),或简称“E艇”(E-boats)。
- 对德国人而言,它们被称为“S艇”(S-boots)或“Schnell boots”(即“快速艇”)。二战期间的某段时期,S艇曾控制地中海的相当一部分海域及英吉利海峡的大片区域——尤其是史密斯浅滩与沃什湾之间的海域,该区域被称为“E艇 Alley”(E艇走廊)。任何从伦敦码头向北航行或从福斯湾向南航行的护航船队,若要经过这片海域,都需付出代价。
盟军同样拥有类似的快速艇只:英国的摩托鱼雷艇(MTB)、美国的PT艇(巡逻鱼雷艇)与德国的E艇(S艇)均配备重型武器,可发射鱼雷或布设水雷,若以单位吨位衡量,它们堪称当时最危险的水上舰艇之一。此外,包括F型驳船和意大利MAS鱼雷艇在内的这类艇只,体型普遍较小、看似不起眼,远观时不易引起注意,但近距离接触便会发现其危险性。
后期涂装与武器装备
战争后期,英吉利海峡的E艇采用了实用性极强的灰色系涂装——推测是为适配英国多阴雨的天气。艇体、上层建筑及舰桥的垂直表面被涂为浅灰色,甲板、上层建筑、舰桥及操舵室的水平表面则为深灰色。这种单色涂装搭配120英尺(约36.6米)艇体上零星分布的暗色调,使其外观与其“致命武器”的本质高度相符。
与太平洋战区的PT艇(除加强步枪连外几乎搭载所有武器)相比,S艇的甲板武器并不算突出:
- 艇首甲板舱内装有一门厄利孔20毫米机炮,安装位置较低。船员们称其为“敲门炮”(Doorknockers),因为它对敌方舰艇几乎造不成实质伤害,仅能暴露S艇自身位置。
- 上层建筑中部、舰桥后方装有一座带装甲护盾的双联装20毫米机炮。
- 艇体中部与后部上层建筑之间,配备一门四联装20毫米机炮、一门37毫米炮或一门博福斯40毫米炮。
- 此外,S艇还装有7.92毫米MG38机枪,用于防空防御及近距离作战。
作为S艇主要火力的20毫米机炮,在合适条件下堪称可靠武器:射速可达每分钟240发,最大射程12000米,这使得敌方飞行员在接近S艇时需仔细考量航线;且S艇极少单独行动——空中飞舞的20毫米炮弹数量翻倍或三倍,总会让飞行员心生警惕。对飞行员而言,没有什么比看到一串炽热的绿色曳光弹径直朝自己射来更能加速心跳的了。
核心优势:鱼雷与速度
S艇武器库中有两种武器让护航船队指挥官夜不能寐:一是鱼雷,二是速度。
- 鱼雷:每艘S艇携带4枚鱼雷,其中2枚预装在发射管内(后期型号的发射管被整合进艇体),另有2枚为备用弹——装填已发射鱼雷的时间仅需45秒。
- 速度:S艇的动力核心是三台增压式戴姆勒-奔驰2500马力发动机。受海况、艇体及发动机状态影响,大多数S艇的最高航速可达42节(约77.8公里/小时),但每次仅能维持30分钟。即便如此,在激烈混乱的战斗中,30分钟足以改变战局,短时间的动力爆发对进攻方与防御方而言都意义重大。
设计优势:艇体与舵系
詹姆斯·福斯特·特伦特在其著作《E艇警报:保卫诺曼底登陆舰队》(*E-Boat Alert: Defending the Normandy Invasion Fleet*)中,指出了S艇“秘密武器”的两个关键设计:艇体结构与特殊舵系。
- 艇体设计:英美鱼雷艇采用“硬脊”设计(hard chine,即底部呈内凹状),这种结构成本较低,能在高速行驶时将艇体抬离平静水面——减少接触面积、降低阻力、提升速度。而S艇采用圆形艇底,制造成本更高,但在波涛汹涌的海域(如英吉利海峡)中具备速度优势。
- 舵系设计:特伦特还强调了双卢森舵(twin Lurssen rudders)的高效性。PT艇高速航行时,前1/3艇体抬离水面、激起巨大尾流的场景虽极具视觉冲击力,却并非最高效的航行方式。卢森效应(Lurssen Effect)的原理是:在主舵两侧各安装一个小型卢森舵,并向外偏转,可降低尾流高度。正如特伦特所述,这一设计“所需能量更少,能让艇体航速更快”。
后期作战与“最后辉煌”
随着战局对德国愈发不利,S艇白天躲进瑟堡、布洛涅或勒阿弗尔的大型S艇掩体中避难,仅在夜间出动执行“潜伏战术”(Lauertatik)——在可能的护航航线附近徘徊等待。若运气好,它们能在黎明前(光线对S艇而言是“天敌”,因会吸引大量敌方战机)返回基地,并悬挂胜利三角旗。S艇配备有雷达(性能虽不及盟军,但仍能防御水面或空中攻击),此外还装有“无线电探测观察装置”(Funkmessbeobachtungsgerat,简称FuMB)——这是一种被动探测设备,类似早期U艇的“比斯开十字”探测系统,用途是侦测敌方雷达信号,从而提醒S艇:正有敌方战机在搜寻自己。
S艇的“最后辉煌”颇具偶然性,且发生在英国海岸的目视范围内。1944年4月28日凌晨,盟军T-4护航船队的8艘船只计划进行登陆演练。演习地点选在莱姆湾的斯拉普顿沙滩,因该区域与美军负责进攻的诺曼底“犹他滩”高度相似。当时,一个战斗工兵营及第四步兵师的部队正乘坐LST(坦克登陆舰,堪称“浮动仓库”)等待演习开始,首批S艇突然发起攻击。LST虽配备武器,但仅有用于防空的火炮;且护航船队中唯一的英国驱逐舰无法为整个编队的LST提供全面保护。S艇几乎毫无阻碍地高速突进,用火炮射击并发射鱼雷。LST的最高航速仅12节(约22.2公里/小时),艇上人员此时才意识到,该舰的昵称“大型慢速目标”(Large Slow Targets)十分贴切。
此次袭击中,近千名盟军人员死亡(或死于攻击,或溺水身亡),其中10人属于“知悉机密者”(bigoted)——他们掌握着即将到来的诺曼底登陆的关键信息,若被德军俘虏,将对盟军造成重大损失。而S艇在此次行动中无一艘损失。这次袭击,再加上LST的严重短缺,为负责将数十万兵力及数千艘船只运送过狭窄且险恶海域的盟军指挥官,又添了一层噩梦。彼时,德国空军已基本被摧毁,德国海军U艇也失去战斗力,英吉利海峡的密集雷区中已开辟(或即将开辟)宽阔航道。尽管盟军宣称控制了海峡,但夜晚的海峡仍是S艇的“避难所”。
美国海军少将艾伦·J·柯克曾表示:“D-1日(登陆前1日)与D日(登陆日)期间,最直接的威胁来自E艇(S艇),尤其是在入夜后。”为摧毁S艇对登陆行动的威胁,盟军在舰队防御、先发制人打击及作战计划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斯拉普顿沙滩事件向盟军 planners 证明:即便少量此类小型快速艇只混入登陆舰队,也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战后结局与型号演变
二战期间,盟军未俘获任何一艘完好的S艇;那些自行驶向盟军或被拖至盟军港口的S艇,均属被迫之举。正如“无法让掠食者放弃其掠食本能,只因某人在某处签署了一份文件——这不符合自然规律”。战争结束后,获胜方将部分S艇运走进行研究,而曾与S艇作战的盟军人员,记忆中留下的只有汹涌的海浪、灰暗的天空,以及预示死亡逼近的低沉轰鸣声。它们确实是“敌方艇”(enemy boats)。
S艇型号演变
S艇的设计随时间不断改进,早期型号的前甲板装有2具鱼雷发射管,主要衍生型号如下:
- S-2级:1931年投产的首款量产型S艇,以S-1号原型艇为基础研发。
- S-7级:1933年首次建造,其中3艘售予中国。
- S-14级:1934年在S-7级基础上改进,艇体尺寸扩大。
- S-18级:战时型号之一。
- S-26级:1940年服役,艇长40米,鱼雷发射管由前甲板覆盖。
- S-30级:(无额外细节,为系列型号之一)。
- S-38级:(无额外细节,为系列型号之一)。
- S-38b级:S-38级的改进型,配备装甲舰桥;武器配置多样,包括尾部的40毫米博福斯炮或20毫米高射炮,以及艇体中部的MG34双联装机枪架。
- S-100级:1943年起服役,配备1门艇首20毫米机炮、2门艇体中部20毫米机炮及1门尾部37毫米炮。
- S-151级:(无额外细节,为系列型号之一)。
- 700型:战争后期提出的设计方案,尾部装有鱼雷发射管,艇首装有30毫米炮塔;共建造8艘,但最终按S-100级的设计标准完工。
来源:微尘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