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语乐坛的时光长廊里,歌声始终是穿越岁月的信使,既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也映照着艺人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张也与罗姣,两位在不同年代绽放光彩的歌手,用相似的清亮嗓音勾勒出两代音乐人的生存图景——前者借八九十年代“举国造星”的东风成为时代符号,后者则在明星光
在华语乐坛的时光长廊里,歌声始终是穿越岁月的信使,既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也映照着艺人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张也与罗姣,两位在不同年代绽放光彩的歌手,用相似的清亮嗓音勾勒出两代音乐人的生存图景——前者借八九十年代“举国造星”的东风成为时代符号,后者则在明星光环褪色的网络时代,以线上传播为舟,在流量浪潮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而近来网络上兴起的“同曲对唱”热议,更让两人的歌声碰撞出跨越时空的火花,听众的众说纷纭,恰恰印证了不同时代音乐审美与传播逻辑的深刻变迁。
张也的崭露头角,恰逢中国娱乐产业启蒙与爆发的黄金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媒介刚刚普及,央视春晚作为全国唯一的“超级文化IP”,拥有无可替代的国民影响力——1983年首届春晚收视率便突破90%,到90年代中期,春晚平均观众规模稳定在5亿以上,相当于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人守在电视机前。这种“全民聚焦”的传播场景,为歌手搭建了独一无二的上升通道。1987年,20岁的张也凭借一首《浏阳河》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清亮甜润的嗓音与兼具民族韵味的演唱风格,瞬间击中了大众对“正统美感”的审美需求。此后,她连续15年登上春晚,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吉祥颂》等作品,不仅成为春晚的“保留曲目”,更与时代主旋律深度绑定,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彼时的“造星逻辑”,带有鲜明的“举国托举”特征。文化单位、电视台、唱片公司形成紧密的协作链条,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主流平台。张也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歌手,既拥有专业院校的系统培养,又能通过国家级平台获得持续曝光——她的作品会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覆盖全国,通过地方电视台的“每周一歌”反复播放,甚至会被收录进磁带、CD,在新华书店等线下渠道广泛发行。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无需艺人考虑“流量”、“粉丝”等概念,只需专注于打磨唱功、契合主流审美,便能借助时代赋予的资源优势,成为“国民级歌手”。数据显示,1999年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发行后,仅半年时间,相关磁带销量便突破300万盒,其传唱度覆盖了从城市到乡村的各个角落,这种“全民熟知”的热度,是后来任何网络歌手都难以复制的时代红利。
与张也所处的“明星崇拜”年代不同,罗姣的音乐之路,始于一个“明星光环祛魅”的转折期。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传统造星体系逐渐瓦解:春晚收视率从2010年的38.26%降至2023年的16.67%,唱片行业因数字音乐冲击几近崩塌,曾经的“国民歌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传播场景——短视频平台日均用户时长突破2.5小时,直播间成为新的“表演舞台”,观众的审美从“统一追捧”转向“个性化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姣没有传统平台的“入场券”,却意外抓住了网络传播的“机遇窗口”。
罗姣的突围,始于对“传统歌声”的精准定位。她的嗓音兼具张也的清亮与民族唱法的韵味,却不局限于主旋律题材,而是将《枉凝眉》、《青藏高原》等经典作品重新演绎,适配短视频的“短平快”传播特性。2020年,她在抖音发布的一段《珊瑚颂》演唱视频,凭借细腻的唱腔与自然的镜头表现,单条播放量突破5000万,点赞量超200万,瞬间收获百万粉丝。与张也的“官方背书”不同,罗姣的走红完全依赖“用户自发传播”——她的视频没有专业团队策划,多是在公园、街头的即兴演唱,这种“接地气”的风格恰好契合了大众对“真实感”的追求。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罗姣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粉丝总量突破800万,其直播间场均观看人数超10万,单曲《家乡的月亮》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量超300万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歌手”。
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彻底改变了歌手的“生存法则”。张也的时代,艺人的价值由“专业认可”与“官方资源”定义,而罗姣的时代,价值评判权转移到了普通用户手中——粉丝的点赞、评论、转发直接决定作品的传播范围,直播间的打赏、商品链接的点击则成为艺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罗姣深谙此道,她不仅在直播间演唱经典作品,还会与粉丝互动聊天,分享生活日常,甚至推出定制化的“点歌服务”,将“歌手”身份转化为“内容创作者”。这种“零距离”的互动模式,让她收获了远超传统歌手的“粉丝粘性”——她的核心粉丝群体中,70%会定期观看她的直播,30%会购买她推荐的周边产品,这种“粉丝经济”的爆发力,是张也那个年代无法想象的。
近期,网络上掀起的“张也与罗姣同曲对唱”讨论,更将两代歌手的差异与共性推向公众视野。从《人间第一情》到《爱我中华》,从《高天上流云》到《走进新时代》,每当两人的演唱版本被并列播放,评论区便会掀起热烈争论。有听众执着于唱功细节的比拼,认为张也“气息稳健悠长,每一个转音、拖腔都精准到位,宛如展开一幅宏伟的温情长卷”,而罗姣的处理虽情感饱满,却在专业技巧上稍逊一筹;也有支持者力挺罗姣的独特韵味,称她的演绎“像山间小溪般清澈亲切,把经典唱成了邻里家常,更易引发共鸣”。
这种分歧背后,实则是两种艺术表达体系的碰撞。张也的演唱得益于科班训练与大舞台积淀,在《爱我中华》的演绎中,她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以交响乐团为背景,歌声里承载的是“民族故事与时代精神”,每一个音符都经过艺术化雕琢,尽显庄重与厚重。而罗姣翻唱同一首歌时,往往只需一盏灯、一个手机镜头,却能以“接地气的表达”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家乡小河、亲人笑脸”等具象情感,让年轻听众倍感亲切。有网友精准比喻:“张也的歌声像陈年老酒,醇香浓郁;罗姣的则像一杯清茶,清爽解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风味不同”。更有听众坦言,自己会在清晨听张也的版本感受宁静深情,在夜晚听罗姣的演绎释放情绪,两种感动同样真切。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讨论也催生了更理性的思考:有观点认为罗姣的走红证明“民间实力同样能获得认可”,若能获得大型舞台的锻炼机会,完全有潜力成为新一代歌唱家;也有声音指出,张也的“不可复制性”不仅在于唱功,更在于她的歌声与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记忆深度绑定,这种“集体情感共鸣”是网络时代难以复刻的。而无论是支持哪一方,听众都公认:两人的演绎都让经典歌曲焕发了新活力,真挚的情感永远是打动人心的核心。
有人说,张也的成功是“时代造就英雄”,罗姣的走红是“英雄适应时代”,但两者的对比并非“谁更优秀”,而是展现了中国娱乐产业的迭代与进步。张也的歌声,记录了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崛起,她的每一首作品都与时代同频,成为集体记忆的“声音标本”;而罗姣的探索,则证明了在去中心化的传播时代,只要有足够的实力与独特的风格,即便没有传统资源的加持,也能通过网络获得认可。她们的歌声跨越数十年,一个在电视荧屏上成为“时代符号”,一个在手机屏幕上成为“民间偶像”,却同样用音乐打动了不同年代的听众。
如今,当张也的《走进新时代》在国庆庆典上响起时,依然能唤起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当罗姣的《家乡的月亮》在短视频平台被反复播放时,也能让远离故乡的人感受到温暖。这两种不同的“成功”,恰恰印证了音乐的永恒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传播方式如何迭代,真正动人的歌声,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听众。从张也到罗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歌手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娱乐产业从“计划式造星”到“多元化传播”的进化史,而这段历史,还在被更多像罗姣一样的音乐人继续书写。朱淳兵 文/图
咏张也罗姣两代歌者
朱淳兵
荧屏曾传雅调流,
今逢新唱动神州。
一歌春苑赢名盛,
千段清音仗众求。
金嗓磨成陈酿味,
玉声裁作碧泉湫。
何须较论分高下,
各顺时潮占胜流。
来源:红色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