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这些看似被后世冠以“经典”二字的文学典籍或其他任何事物,在他们最初之时、在他们形成气候之前,都像极了这部用厚积薄发并不足以形容的年代剧,这部仅从名字上来看会让人一头雾水的电视剧。
历史长河中的“经典”二字,绝非只是泛指文学名著这么简单。
所谓“经”,是指经纬纵横中的经,是准则与不变之法的精辟总结。
所谓“典”,是指记录制度与规范的文献,是典册二字最强而有力的总结。
所以,当某样东西或事物被奉为经典时,就足以证明它所蕴含的规范性,甚至可以起到垂范后世思想与体系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可这些看似被后世冠以“经典”二字的文学典籍或其他任何事物,在他们最初之时、在他们形成气候之前,都像极了这部用厚积薄发并不足以形容的年代剧,这部仅从名字上来看会让人一头雾水的电视剧。
也许大多数都很难理解《依依向北风》这个源自古代汉乐府民歌的电视剧名字,也许当我们吟唱起“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时,才能大抵品味到其中滋味,也许当我们通读《行行重行行》之后,才会明白为何笔者眼中的《依依向北风》会越来越好看。
或许是笔者看过的年代剧太少,面对前半部分的《依依向北风》,面对这部开局并没有大红大紫的年代剧,已经算得上是极少数敢于直面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电视剧了。
直到俞乐山刑满释放,直到在逻辑略显粗糙的情况下,俞乐山拿到了曲芳菲亲手书写的日记,直到俞乐山将这部足以证明自己清白的日记亲手交到盛雪竹手中,直到最重要的几个人都知道了乔正君是什么,《依依向北风》才在步入80年后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80后,虽然刚刚出生的我无法真切体会与感受到《依依向北风》中所有的人与事,但这种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这种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前后的气息,让《依依向北风》重新拥有了一个大相径庭的有趣灵魂。
困苦和压抑正在慢慢消散,希望与生机正在慢慢破土而出,属于俞乐山的时代到来了,属于所有敢闯敢拼弄潮儿的时代到来了。
也许会有年轻朋友会认为五金厂这种剧情犹如儿戏般可笑,也许会有人年轻观众认为俞乐山这种刑满释放人员怎么可能如此轻松便翻身了。
可这就是那个时代最神奇的地方,这就是那个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才是那个时代最可信、最具有说服力的地方,这才是那个时代会让人“依依向北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面对时代流失后的无奈与悲情,更是对曾经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怀念与反思。
是什么成就了那个如今看来可笑又不真实的时代,是俞乐山独树一帜的风格,还是俞乐山被逼到绝境后一声怒吼的叛逆与疯狂。
也许这就是枭雄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枭雄的原因之一,也许“依依向北风”所怀念的并非只是剧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当时代大潮汹涌之下的变革发生时,当有人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成功站在潮头时,无论他是否愿意都足以被后世称之为枭雄、称之为弄潮儿。
当我们沉浸在《依依向北风》这把锋利的刀,为我们刻画出来如此真实的80年代时。
当我们无限怀念那个近到就像在眼前的80年代时,当我们因为“依依向北风”将目光慢慢移向波澜壮阔的上下五千年时,也许未必会有人发现这把刻刀正在剧中刻画着未来的今天,刻画着你我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今天。
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正身处在一个像极了俞乐山所在80年代的今天吗?
今天的我们,难道不正身处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之中吗?
也许我们无法成为“经典”中记载的那些枭雄,可谁又能笃定我们不会走出像俞乐山一般的道路吗?谁又能笃定我们中不会出现像俞乐山这种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弄潮儿呢?
关于《依依向北风》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希望您可以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花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