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卫健文化建设,弘扬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人人讲医德、事事守医风”的浓厚氛围,《健康房山》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医德医风宣传教育专栏——《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旨在引导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操守,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加强卫健文化建设,弘扬良好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人人讲医德、事事守医风”的浓厚氛围,《健康房山》微信公众平台特开设医德医风宣传教育专栏——《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旨在引导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操守,明大德、遵医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服务水平和道德修养,维护医疗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被称为“知心奶奶”的我国著名儿童精神心理学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名誉主任王玉凤,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每天忙碌着。原本每周两个上午的门诊,因为她与患儿不厌其烦地“聊天”、对家长和善耐心地指导,变成了两个整天。解答和回应学生、后辈的临床问题请教、研究难题求助,因她的博学和热心成了分量不轻的固定工作事项。学术活动与专家咨询邀请,也因为她的专业、认真、不敷衍而变得越来越多。虽已年近八旬,但王玉凤的状态仿佛在说:“我还年轻!”
“我前面落下的多呀!”王玉凤笑着讲述,家学渊源让她走上了从医之路。1965年,她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毕业后,最初的几年,她是一名儿科医生。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生招考恢复,自觉“之前10年学习被落下”、充满知识恐慌的王玉凤坚定地想要回到母校继续深造。考研很顺利,但刚开学不久,她的儿科专家导师就被公派出国学习。在她面临研究方向不得不调整的选择之时,我国精神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渔邨教授抛来橄榄枝:“来吧!我们这边也很缺人才。”
展开剩余53%“当时,沈大夫给我介绍了精神卫生学科的情况,我也请教了很多专家前辈,最终决定进入儿童精神卫生领域学习研究。”王玉凤说,那时,国内儿科疾病诊疗主要聚焦在躯体疾病阶段,儿科疾病研究也以客观指标为主,人们对精神疾病认知度很低,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认知几乎是一片空白。沈渔邨看重王玉凤的儿科专业背景,认为她在基本研究方面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对于疑难病例是由躯体问题导致还是精神疾病导致,她擅长进行鉴别诊断。“除此之外,我也在想,越是研究少、挑战大,越说明我们需要探索的空间大。”王玉凤说。怀着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孩子的热情,她勇往直前。
时间肯定了王玉凤的选择和努力。20世纪80年代,王玉凤创建了ADHD临床诊疗及科学研究团队。近40年来,她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ADHD的临床评估、诊断、干预及病因学研究,率先引进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建立了国内儿童感觉统合功能评定工具。
她还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原卫生部、教育部等的2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开展了ADHD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团队推动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引进了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等先进治疗方法,为国内ADHD患儿提供了更及时、更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干预,越来越多的患儿得到有效治疗。
时间还证明了王玉凤的远见和卓识。随着社会认知不断进步,大众对儿童精神疾病日益重视,我国精神障碍患儿就诊率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儿童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近20年来,王玉凤积极培养研究生,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能力过硬的研究团队。她说:“我的每一个门诊都带着学生,都是教学课。”
王玉凤还带领儿童行为问题课题组定期举办儿科医生和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班,并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行们,培训班学员遍及全国各地及泛亚太地区。
78岁的王玉凤仍在忙碌着。被问及精力旺盛、状态年轻的秘诀,她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总跟孩子们在一起,总是在努力工作吧!”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