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守国门,现在——孙立人的魂要守老家门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0:59 1

摘要:回到台湾后做了一件让岛内瞩目的事——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要把父亲孙立人的遗骨从台中东山墓园迁回安徽庐江的故里。这个藏在他心里10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具体的行动,也让“孙立人”这个名字,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2023年9月,刚在北京参加完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的孙天平

回到台湾后做了一件让岛内瞩目的事——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要把父亲孙立人的遗骨从台中东山墓园迁回安徽庐江的故里。这个藏在他心里10年的愿望,终于变成了具体的行动,也让“孙立人”这个名字,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孙天平的这个决定,源于父亲晚年的一句念叨。1988年,被软禁33年的孙立人恢复自由,那时他已经88岁,常常坐在台中的寓所里,望着大陆的方向发呆。有一次,孙天平端着茶进来,听见父亲小声说:“庐江的稻子该熟了吧?”

那一刻,他明白,父亲的心里,从来没放下过老家的那片土地。2015年,孙天平第一次受邀参加九三阅兵,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看着飞过的战机,他想起父亲当年在缅甸丛林里的样子——那时的父亲,戴着钢盔,握着枪。

身后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士兵。他对着镜头说:“落叶归根,是父亲最大的心愿。”1900年,孙立人出生在安徽庐江的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是秀才,家里的书房里,挂着“家国天下”的对联。

1923年,他从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预科毕业,背着行李去了美国。在普渡大学,他学的是土木工程,本来想做个建筑师,但看到国家被列强欺负,他改读了弗吉尼亚军校——那是美国最有名的军事学院,培养过无数将军

1928年,他带着“要让中国军队强大起来”的念头回国,从国民革命军的基层军官做起,一步步升到师长。1942年的缅甸战场,是孙立人一生最辉煌的时刻。那时,日军占领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被迫入缅作战。

4月,英军第1师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弹尽粮绝。孙立人接到命令,带着新38师的113团,连夜急行军,赶到仁安羌。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他说:“我们是中国军人,不能让盟友失望。”战斗打了两天两夜。

他的部队用刺刀、手榴弹,把日军赶出了阵地,解救出7000多名英军和传教士。这场“仁安羌大捷”,让孙立人获得了“东方隆美尔”的美称,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战斗力。他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

他的部队,被称为“丛林中的尖刀”。抗战胜利后,孙立人到了台湾。1955年,因为“涉嫌兵变”,他被蒋介石软禁。这一禁,就是33年。在台中的寓所里,他不能出门,不能和外界联系,只能种些花,养些鱼,偶尔看看报纸。

1988年蒋经国去世,他才恢复自由。那时他已经88岁,头发全白了但腰还是挺得很直。他对孙天平说:“我没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总有一天,会有人明白的。”1990年11月,孙立人在台中去世,棺柩暂厝在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

他的遗愿,是“葬在安徽老家,或者和战友们在一起”。这些年,孙天平一直在为迁葬的事奔走。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好,大陆曾想把孙立人迁到广州的新一军公墓——那是他当年带领的部队的公墓,里面埋着他的老部下。

孙天平说:“父亲常说,战友们跟着他去了缅甸,再也没回来,他想和他们作伴。”但后来,两岸关系变紧,这事就搁了下来。而安徽老家,早已开始整修他的祖居,建了“孙立人纪念馆”,里面陈列着他的军装、勋章、日记。

还有当年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笔挺的军装,眼神坚定。孙天平申请迁葬的消息,在岛内引起了争论。有人说:“大陆会把他当成统战工具。”有人说:“马英九已经恢复了他的荣誉,留在台湾才是尊重。”

但更多的人说:“家属的意愿最重要,外人没必要管。”孙天平不在乎这些,他说:“父亲是安徽人,是抗战的军人,他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今年9月,孙天平第二次参加九三阅兵。看着天安门广场上的坦克、导弹。

看着整齐的方阵,他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要让中国强大起来”。他对着记者说:“现在的中国,比父亲那时候强多了,他要是能看到,一定会很高兴。”孙立人的棺柩,还在台中东山墓园里。每年清明,孙天平都会去扫墓。

擦一擦墓碑,摆上父亲爱吃的桂花糕。他说:“父亲的魂,早就回到安徽了,我只是想把他的骨头带回去,让他好好睡一觉。”从安徽到美国,从缅甸到台湾,孙立人的一生,绕不开“家国”两个字。

他是抗战的英雄,是被软禁的老人,是牵挂故里的儿子。孙天平的申请,不过是想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回到那个他永远牵挂的家。而无论结果如何,孙立人的名字,早已刻在民族的记忆里。

就像仁安羌的丛林里,永远有他的传说。就像孙天平说的:“父亲是安徽的儿子,他应该回家。”

来源:湖畔之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