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教会只给答案不让问,3 场运动把思想枷锁撬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1:00 1

摘要:物体为何浮沉?阿基米德由此总结浮力定律,还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杠杆原理;托勒密则提出“地心说”,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转。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古希腊,人们热衷思考。

凝视大海、夜空与星辰,观察周遭运动的事物时,好奇心驱动他们探寻答案:

物体为何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促使物体运动或停止的原因”;

物体为何浮沉?阿基米德由此总结浮力定律,还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杠杆原理;托勒密则提出“地心说”,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运转。

可见,古希腊人早已聚焦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问题,研究自然规律。

古代精神的复苏

随着思考深入,他们开始探索抽象问题:

物体为何存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人是否有灵魂?梦境又是什么?古希腊人将所有这些思考统称为“philosophy”(哲学)。

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内涵:人出生时对世界一无所知,哲学家致力于研究人如何以“无知”为起点,通过感官观察、逻辑推理及系统方法,获取知识、准确认识世界。

他们希望激发人的“理性”,用理性处理信息、发现知识,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深化。

不过,如今我们已知托勒密“地心说”并不准确,而古希腊人早已意识到认知的局限性:

他们发现人的感官可能产生错觉,逻辑推理也可能有疏漏。

因此,他们始终探寻核心问题:如何确定发现的知识准确真实?如何确保知识能引领人类触及宇宙永恒真理?

综上,古希腊哲学家期望人人都能热爱观察、乐于思考、追求智慧,进而发现知识、探寻真理。

这种求知精神曾在欧洲广泛传播,但自4世纪起,趋势突然逆转。

这时基督教兴起,获罗马皇帝青睐并被确立为帝国唯一合法宗教,要求所有人信奉。宗教的核心理念,是将神奉为唯一真理。

到6世纪,皇帝认为希腊学院学者“不直接将耶稣视为真理”的思想具有危险性,属异教思想。

在宗教逻辑中,真理无需探寻——它已通过神的启示显现,教会研究的所有知识便是真理。因此,所有希腊主流学院被关闭,教育领域完全由教会掌控。

中世纪时,人自出生便处于“无知”状态,教会直接灌输“既定真理”,不允许主动思考、保持好奇,更禁止质疑——教会传递的一切,都被定义为永恒真理。民众日常只需务农、经商,所有人的终极目标都是“升入天堂”。

这正是中世纪迷信问题的根源:民众的个人理性从未被激发。

当时的教育只教“接受”,不教“独立思考”,恰似小学生做数学题时,老师直接给答案让抄写,却不要求理解解题过程。

因此,中世纪对自然世界的知识探索几乎停滞,无新自然知识产出,所有研究精力都集中于《圣经》,一切学问围绕“神”展开,比如“如何证明神的存在”“如何理解人与神的关系”等抽象问题。

换言之,中世纪千年间,西欧思想被禁锢在教会的基督教世界观中,形成欧洲版“闭关锁国”。

历史转折始于14世纪。人们翻阅古代文献发现,基督教与教会出现前的古代社会,知识探索开放,个人理性与独立思考被鼓励。对比当时知识垄断、理性埋没的现状,觉醒者决心复兴古人“自由开放、个人理性可充分表达”的求知环境。

重返求知的人类

要复兴古代求知精神、唤醒理性,最大障碍是教会。

中世纪教会笼罩下,民众思维固化:看似“存在”,实则从未真正“活过”,只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躯壳。

自出生起被灌输既定真理,随后随波逐流,如动物般遵循生存与繁衍本能度过一生,最终走向死亡。

那么,人何时才算真正“存在”?

答案是:当你闭上双眼,大脑意识中能进行理性推理的部分开始运作、产生属于自己的推理结果时,才是真正“存在”的时刻。

动物天性是生存与繁衍,而人类作为更高级生物,拥有独特“理性”属性。因此,这场思想浪潮中的哲学家与思想家,致力于将民众从固化思维中唤醒,引导其转向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模式。

此后近400年,是层层递进、逐步将教会拉下知识垄断地位的过程,先后爆发三场关键运动。

第一场是文艺复兴。

以画家为例,此前创作主题仅限圣经人物、圣人及故事,核心是歌颂神的伟大,传递“人是神的仆从”的关系——人在世唯一目的是遵守神的律法、敬拜神,争取升入天堂。

而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开始聚焦“人”,描绘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与身边人物,凸显人的存在感,让民众意识到:人不仅是“神的仆从”,更有创造力,能从无到有创造属于自己的事物;可借助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表达个人思想。

例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汇聚古代智者,传递“复兴古代求知精神”的意图。

综上,文艺复兴的核心是:凸显人的存在感、强调人的价值,让民众意识到个人的独立存在。

第二场是宗教改革,直接冲击教会权威。

德国马丁・路德率先反抗,核心诉求是:

“为何只有教会有权解读《圣经》?个人为何不能自主解读?为何要无条件相信‘教会受神授权’?为何不能相信神也赋予每个人解读《圣经》的权利?”

运动后,教会权威严重受损,尤其在德国北部,失去大片影响力范围,大量民众挣脱束缚,开始自主解读《圣经》。

随着觉醒人数增多,第三场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此时人们的个人意志更激进,提出:

“我不仅有解读《圣经》的自由,更有探索万物本源的自由。”

这一主张彻底打破思想禁锢——对宇宙本源的解读多元化,对神的理解出现分歧,甚至有人提出“神不存在”。

历经近400年,思想枷锁被彻底敲碎。

这一过程为经济、政治、哲学、人文、艺术等领域发展及社会秩序变革,提供了关键环境条件。同时,教会影响力日渐衰退,不再有绝对权威。

在哲学家与思想家倡导下,教育领域也发生改革:

教学目标不再是让民众无条件相信某一“真理”,而是回归古希腊模式——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理性发现知识,全面认识世界。

经过数百年探索,哲学家与思想家建立起以科学为标准的知识传播体系。

从后世视角看,这一新体系有效解决了“知识被个人或组织垄断”与“民众普遍迷信”两大社会问题。

在科学时代,人们重新回归“从无到有”的求知逻辑;而当人的理性得到解放后,欧洲也迎来了新知识的爆发期。

来源:青蛙刀圣_199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