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45 :蛮族入侵是罗马衰亡的主因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0:31 1

摘要:无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扮演的真正角色是什么,历史学家,尤其是德意志历史学家普遍赞同吉本的核心观点:蛮族入侵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他们提出了"蛮族入侵时代"的概念,认为这才是导致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德意志史学家看来,蛮

1、无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衰亡过程中扮演的真正角色是什么,历史学家,尤其是德意志历史学家普遍赞同吉本的核心观点:蛮族入侵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他们提出了"蛮族入侵时代"的概念,认为这才是导致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德意志史学家看来,蛮族入侵与基督教传播共同构成了"一个灾难性的事件,是欧洲历史的一次剧烈中断"。这一观点得到了A.H.M.琼斯的重要观察支持:东罗马帝国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持续存在至15世纪,这说明罗马帝国并非因内部衰败而自然消亡。琼斯指出,东西罗马帝国共享大部分内部缺陷,主要区别在于东罗马帝国在地理上更不易受攻击,面临的外部压力较小。这一比较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蛮族入侵作为西罗马帝国灭亡主要原因的论点。

2、"野蛮"(Barbaros)这个词源自早期希腊语,经历了复杂的语义演变过程。在古典时代,这个词逐渐获得了三个主要含义:民族志学意义、政治意义和道德定义。荷马在《伊利亚特》中首次使用该词指代小亚细亚的卡里亚人,描述他们"说话像野蛮人",这时的用法还相对中性。随着希腊文明在哲学、科学、艺术和政治制度上的成就,希腊人开始自视为"理想民族",而将敌人视为次等民族。在希波战争期间,埃斯库罗斯将波斯人描述为"野蛮人",不仅因为他们的语言难以理解,更因为他们的政治传统被视为原始的专制制度。这一语义转变标志着"野蛮"从一个中性描述词转变为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3、在希腊化时期,"野蛮"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随着希腊文化与罗马政府在地中海东部共存,评判标准开始转向道德和社会习俗而非单纯的军事成就。野蛮开始指代粗俗、不文明和残暴的人。西塞罗正是在这种语境下理解"野蛮"一词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过希腊教育的罗马知识分子会用这个词来诋毁早期基督徒,称他们是原始人、帝国敌人和野蛮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早期基督徒如亚历山大港的克莱门特反而自豪地接受这种标签,宣称"是的,我们是野蛮人"。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当时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和重新定义。

4、与之前的语义演变相比,日耳曼民族在5世纪对罗马帝国的入侵使"野蛮"这个词的含义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这个词不仅重新流行起来,更被赋予"极端邪恶"的涵义。入侵的日耳曼部落说着难懂的方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生活方式粗野,并且表现出对城市文明的鄙视;他们的异教信仰与当时已经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格格不入。卡西奥多鲁斯在550年左右总结了信仰基督教的罗马人的普遍态度,他从词源学角度解读"野蛮",认为它由"胡子(barba)和平地(rus)"组成,形象地表达了蛮族不像文明人那样居住在城市中,而是像野生动物一样生活在野外的观念。

5、"中世纪是个黑暗时期"的观点最早由14-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提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公开表达了对古典作家的强烈依恋,同时对中世纪作家的拉丁语水平和思维深度表示鄙视。1469年,科西嘉岛阿勒里亚的主教乔万尼·安德烈亚首次使用"中世纪"这个术语。现代史学对黑暗时期的理解更为细致,通常将公元400-1000年视为真正的中世纪早期或黑暗时期,这一判断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留存下来的文献稀少,二是现存的艺术文学作品质量普遍不高。然而,13世纪的欧洲已经展现出高度发展的文明特征,拥有大城市、繁荣的农业贸易、复杂的政府体系和丰富的文化成就。

6、了解中世纪早期究竟有多么"黑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一时期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截然不同,就连查理曼大帝这样的杰出统治者也不识字。基础设施严重退化,1500年时仍在使用的罗马道路仍是欧洲最好的交通网络。8世纪之前,许多主要港口无法正常使用,砌砖等基本建筑技艺失传。威廉·曼彻斯特指出,在德意志、英格兰、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除了大教堂外,近十个世纪几乎没有建造任何石质建筑。中国的马具发明直到900年左右才传入欧洲,农业生产力低下,暴力犯罪频发,社会秩序混乱。这些事实共同描绘出一个确实配得上"黑暗"称号的历史时期。

7、罗马作家对温带欧洲民族的描写存在明显缺陷,这些作品大多是在军事背景下完成的,且作者都是以局外人的视角进行观察。罗马人意识到自己与蛮族之间的文明差距,但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有时他们将蛮族描述为粗鲁不文明的野蛮人,异常强壮、野蛮且孩子气。恺撒指出日耳曼人比凯尔特人更不文明,社会组织更原始,生活环境更艰苦。他们没有长期的领导人,只在军事行动时选举临时首领。在其他时候,蛮族又被理想化为纯朴高贵的民族,未受复杂生活方式的污染。这种矛盾的形象反映了罗马人对"他者"的复杂心态。

8、文艺复兴时期,当欧洲修道院保存的古典文本被重新发现时,人们曾认为其中的描述是客观真实的。但如彼得·威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学者有充分理由对此提出质疑。以恺撒的描述为例,他严格区分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人和以西的凯尔特人,但事实上这些族群本身可能并无如此明确的身份认同。恺撒描述日耳曼森林中有独角兽和"没有腿关节的麋鹿",建议通过锯树的方式来捕捉这种想象中的生物,这种记载明显削弱了其描述的可靠性。这些例子说明,古典作家对蛮族的描述需要谨慎对待,不能简单采信。

9、现代对中世纪早期的认识实际上融合了19世纪的语文学和20世纪末的考古学成果。"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这两个术语是由语文学家根据对后世语言的研究创造的。帕特里克·吉尔里指出,"蛮族,如果真存在的话,是以理论范畴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活生生的体验的一部分"。考古学为这一领域提供了重要补充,拉登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从瑞士到爱尔兰的凯尔特文化分布。希罗多德的记载与考古发现相吻合,表明凯尔特人确实居住在多瑙河源头附近。这些跨学科研究为我们理解蛮族世界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10、最新的人类学证据表明,强大帝国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周边民族的社会组织。帕特里克·吉尔里认为,蛮族最初只是生活在黑海到北海之间的小型村庄团体。罗马帝国的压力促使这些分散的群体为了防御而团结起来,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考古证据显示,在恺撒时代之前,日耳曼各群体的物质文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罗马扩张期间及之后,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陶器和埋葬习俗在更广阔的区域变得统一。维耶德和弗勒格尔恩等大型聚落的出现,以及埋葬习俗中对罗马风格的模仿,都印证了帝国对周边民族的塑造作用。

11、沿罗马帝国边界挖掘的约三十六个遗址提供了关于"蛮族"社会组织、信仰、艺术和思想的丰富信息。这些遗址大致沿着莱茵河和多瑙河呈西北到东南分布。考古发现显示,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边境地区的族群规模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早期作家描述的是小型族群,而3世纪的群体则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罗马人自身也促进了这一过程:他们将外国人训练成辅助部队,帝国的物资需求刺激了地区中心的发展。伦德伯格等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蛮族社会的复杂性,包括兵器制造、工艺品生产和远距离贸易等活动。

12、在所有蛮族中,匈人是一个重要的例外。这个来自中亚的游牧联盟在4世纪末出现在黑海地区,其生活方式、外貌特征,尤其是战争方式都与罗马人以往接触的任何民族截然不同。作为大草原的游牧民,他们发明了反曲复合弓,以骑射战术见长。除了阿提拉统治时期外,匈人始终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几代之后便解体了。但他们的介入改变了罗马人与其他蛮族部落的关系格局,促使其他部落趁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日耳曼入侵者虽然比罗马人原始,但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他们在6世纪相继皈依基督教,这一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拉丁民族与日耳曼民族之间制造了持久的隔阂,同时也为中世纪的思想论战创造了条件。

来源:常思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