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东营市召开“增进民生福祉”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基本医疗领域专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鲍建强,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巴希滢,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金锋共同介绍全市基本医疗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10月28日,东营市召开“增进民生福祉”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基本医疗领域专场。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鲍建强,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巴希滢,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金锋共同介绍全市基本医疗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鲍建强介绍,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锚定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目标,着力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积极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持续推动医疗资源扩容、服务模式创新、基层能力提质、医疗保障优化,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强化资源供给,筑牢“病有良医”坚实根基
坚持系统联动与扩容提质并重,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
构建就医“新格局”。市人民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牵头组建的3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运行高效,1-9月转诊会诊中心实现有序转诊1621人次。市政府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合作签约,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东营医疗技术研究院”,为建设区域医疗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打造临床专科“新高地”。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511”规划与县域专科能力提升计划,搭建专科医联体平台,推动全市1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与国内35家高水平医院组建专科医联体66个。成功培育市级重点专科25个,5个专科入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精品特色专科,区域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显著增强。
激活人才引育“新引擎”。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123”工程、全市医学工匠托举工程,坚持全职引进与柔性合作相结合,引进副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135人,与4名院士团队、5家知名高校(医院)开展合作,张运院士工作站落户市人民医院,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遴选42名医学工匠培养对象到省内外医疗机构进修培训。持续开展“双百名医进东营”活动,近400名国家级、省级专家来我市常态化坐诊、带教,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夯实基层网底,畅通“就近有序”就医路径
坚持强基固本与提标扩能并举,持续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升城乡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市政府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权责清单》,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六统一”管理,5个县区全部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市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我市基层卫生改革实践及医共体建设做法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典型案例。推动县域“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和“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现远程心电、远程会诊全覆盖,构建了“村检查、县诊断、市会诊”的分级诊疗新格局。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2024年以来改造提升镇街卫生院15处、村卫生室498家,2025年建成名医基层工作站90处,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家推荐标准达标率62.5%,位居全省首位。连续两年开展“百名医护进乡村”活动,每年组织300余名医务人员下沉帮扶,对1200余名乡村医生开展全覆盖培训,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强、软件优”。
做实基层中医药工作。创新组建20支“六经学术体系”技术推广专家团队,培育市级精品中医馆10处、特色中医阁50处,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阁全覆盖且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规范中医药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省心便捷”就医体验
坚持便民利民与智慧赋能并行,持续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让群众就医更便捷、体验更舒心。
深化数智健康建设。推进委市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与山东大学共建“数智健康”东营研究基地。推出静默认证等39项卫生信息化场景应用及“DeepSeek+”健康体检、报告分析等服务,全市医学检查检验互认项目扩至429项,在全省率先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互认全覆盖,截至目前,平台累计调阅15.77万余次,互认11.83万余次,为患者节约费用1812万元。东营市在2024年全国地级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排名居第38位。
改善诊疗模式。成立市肿瘤防治中心、市脑病防治中心、市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依托多学科门诊、远程会诊等模式,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诊疗服务体系,提升我市重大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开诊以来,已累计服务患者342人次。
规范慢病管理。创新开展“三高两重”慢性病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建成全市统一的“健康信用中心”,推行健康积分激励机制,覆盖73万名居民,累计862万人次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1.5%。
加快智慧中医药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中药处方一件事”试点,实现市域内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处方流转、中药调剂、煎煮、配送全程在线管理。截至2025年9月底,共享中药房累计代煎中药206.05万付,免费配送到家服务18.91万余人次。
聚焦重点人群,传递“温暖精准”健康关怀
坚持精准施策与全周期服务结合,全面加强“一老一小、妇女儿童”健康保障,让健康关怀更有温度。
优化托育服务供给。实施入托幼儿托育补贴政策,累计向4459名二孩、三孩家庭发放托育补贴447.04万元。构建托幼一体、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体系,全市备案托育机构达215家,可提供托位11541个,千人口托位数5.25个,居全省前列。
筑牢妇幼健康屏障。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全面落实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等政策。开展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47445人次,确诊宫颈癌5例、乳腺癌33例,全部落实规范治疗;推进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行动,13项主要指标已达消除要求。
提升医养结合水平。推广应用居家智慧医养服务平台,建成老年病医院2所,3个县区完成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13家安宁疗护服务机构规范设置临终关怀科,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38家,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完善医保体系,彰显“普惠共享”政策实效
坚持普惠共享与减负增效并进,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完善医保政策体系。将32种疾病纳入单独支付病种范围;居民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65%,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由70%提高到75%;中医医疗机构起付标准较同级综合医疗机构起付标准下调20%;将辅助生殖医疗技术纳入保障范围,参照门诊慢特病待遇进行报销。
强化就医购药保障。常态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市集采药品890种、高值医用耗材40大类,集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幅分别超50%、60%,年可为群众节约费用2.5亿元。持续推动集采药品进基层活动,公布第二批遴选药品名单,推荐药品数量由105种增至125种,活动参与单位由355家增至522家。
全面优化医保服务。推动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涉及的27个医保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市域通办”。在全省首批上线应用医保钱包,实现共济转账及就医应用业务。推进医保服务终端应用,全市440家定点医药机构应用医保刷脸终端设备。
严守安全底线,强化“全程精准”用药监管
坚持全过程监管与风险防控齐抓,不断健全药品监管体系,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加强医疗价格监督检查。重点打击医药领域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哄抬药品价格、价格串通、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充分运用行政约谈、提醒告诫等方式,规范收费公示项目、内容,确保个人缴费清楚、明白、放心。今年以来,共检查医院、诊所等医疗单位155家,办理医疗价格类案件12件,罚没款100万余元。
加强药品风险防控。全面排查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风险隐患,扎实开展药品经营环节“清源”行动,以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和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药械经营使用单位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渠道购销、超范围经营、网络销售禁售药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检查药品零售企业550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902家、药械使用单位715家、预防接种单位107家。
加强药品质量抽检。坚持问题导向和风险防控原则,统筹落实省市抽检计划,突出抽检的覆盖面、靶向性,加大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冷藏药品、集采中选品种和临床常用药械的抽检力度,组织抽检药品428批次、医疗器械32批次、化妆品68批次,筑牢药品安全防线。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下一步,东营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大众新闻记者 吕增霞 巩奕含)
来源:齐鲁晚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