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当晚,苏联干了一件事,气得日本骂娘,至今都还在抗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9:40 1

摘要:千里之外的苏联远东军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正将一份红色封皮的作战指令递到前线指挥官手中,指令上的时间赫然写着“23时发起总攻”。

1945年8月15日21时,东京皇宫的广播里,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刚传到日本民众耳中。

千里之外的苏联远东军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正将一份红色封皮的作战指令递到前线指挥官手中,指令上的时间赫然写着“23时发起总攻”

日本刚宣告投降,苏联为何偏要在两小时后动手?

苏联选择在日本投降当晚发起进攻,绝非临时起意的冲动之举,而是基于战略与时间的双重考量。

早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就已达成共识,明确苏联在结束对德作战后对日参战,且战后将恢复对千岛群岛的主权。

这一约定并非口头承诺,而是被写入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中,为苏联的行动划定了合法框架。

为了这场午夜行动,苏联的准备从数月前就已启动。

从1945年5月开始,苏联陆续向远东地区调遣兵力,到8月初,集结的兵力已达157万人,配备的坦克数量超过2600辆,飞机近3800架,太平洋舰队的500余艘舰艇更是提前抵达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完成了对关键海域的封锁。

8月15日23时,进攻的信号准时发出。太平洋舰队的舰艇率先向占守岛的日军阵地开火,密集的炮火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光亮。

与此同时,陆军登陆部队搭乘数百艘登陆艇,从堪察加半岛出发,朝着滩头阵地疾驰。

当时驻守占守岛的日军部队,虽然已经收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却还在等待大本营关于“是否停止抵抗”的明确指令,通讯线路在炮火中很快中断,部队瞬间陷入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短短数小时内,苏联军队就突破了日军的前沿阵地,为后续控制整个千岛群岛奠定了基础。

苏联当晚拿下的千岛群岛中,国后、择捉、色丹、齿舞四岛(即北方四岛),成了日俄数十年争议的焦点。

但这场争议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法理脉络支撑苏联的立场,并非无据可依。

对日本主权范围的限定,早在二战后期就已明确。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共同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指出日本的主权仅局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以及盟国指定的其他小岛,千岛群岛并不在这一范围之内。

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日本对千岛群岛的主权主张,为后续苏联的占领提供了直接依据。

回溯更早的历史,北方四岛的归属也并非日本口中的“固有领土”。

1855年,日俄两国曾签署条约,约定千岛群岛以择捉岛为界,南部归日本,北部归俄国,这说明北方四岛的归属在历史上就有明确划分,并非始终属于日本。

而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夺取整个千岛群岛的控制权,这一基于战争侵略的结果,在二战后被国际社会否定,属于必须清算的侵略成果之一。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1951年签署的和平条约中,更是明确表示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库页岛南部的一切权利与要求。

这份经数十个国家共同签署的条约,是日本政府亲自作出的承诺,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效力,也从侧面印证了苏联对北方四岛控制的合法性。

从1955年开始,日本每年都会就北方四岛问题向苏联(后为俄罗斯)发起抗议,但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抗议,始终存在难以自洽的逻辑漏洞。

日本在抗议中反复强调北方四岛是“固有领土”,却刻意回避关键的历史背景。

在日本近年发布的领土相关文件中,往往只提及1855年的条约中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却对1905年通过战争夺取千岛群岛的侵略历史轻描淡写,更对1951年和平条约中“放弃千岛群岛主权”的承诺避而不谈。

这种选择性忽视历史的态度,让其抗议失去了基本的说服力。

更矛盾的是,日本在不同时期的立场也存在明显冲突。

1956年日苏谈判期间,苏联曾提出在两国缔结和平条约后,将色丹岛和齿舞群岛归还日本,但日本却坚持要求四岛一并归还,导致谈判破裂。

此后,日本又多次在不同场合调整立场,时而强调“法理依据”,时而诉诸“历史情感”,始终未能形成统一且合理的主张。

面对日本的抗议,俄罗斯的回应始终围绕历史事实与国际法展开。

俄方多次指出,苏联对北方四岛的控制是二战反法西斯胜利的合法成果,是对侵略历史的清算,日本的抗议本质上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

这一立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多数国家都认为应尊重二战后形成的领土格局,反对任何篡改历史、否定战争成果的行为。

1945年8月15日的午夜,那场划破千岛群岛夜空的炮火,早已沉淀为历史的一部分,但它留下的北方四岛争议,至今仍在提醒人们:历史事实不容回避,国际法准则不容践踏。

苏联在日本投降当晚的行动,不是“趁火打劫”,而是履行反法西斯联盟的约定,是对二战侵略行为的最终清算。

日本数十年的持续抗议,若始终回避自身历史责任,忽视国际法依据,终究难以改变既定事实。

尊重历史才能走向未来,遵守国际法才能维护和平。北方四岛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领土归属,而是对二战历史的态度,只有正视过去,才能真正解决分歧,让和平的基石更加稳固。

信息来源:

深析日俄岛争中的角力与攻心 (2)

2014-07-22 16:35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来源:诠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