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邢台沙河市红薯岭景区迎来丰收季。红薯联合收割机轰隆驶过,翻出串串饱满红润的“金疙瘩”。上百名农村妇女弯腰拾捡,轻轻去泥、分拣,笑语盈盈间,箩筐已满。
春季沙河市红薯岭景区金黄的油菜花竞相绽放,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孙玉霞 朱鹏涛 张海峰
金秋十月,邢台沙河市红薯岭景区迎来丰收季。红薯联合收割机轰隆驶过,翻出串串饱满红润的“金疙瘩”。上百名农村妇女弯腰拾捡,轻轻去泥、分拣,笑语盈盈间,箩筐已满。
这片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土地,几年前还是一片塌陷的矿区,庄稼“望天收”,农户纷纷外出谋生。
沙河市红薯岭景区周边农户把刚刨出的红薯去泥、分拣、装筐。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这活儿不算累,离家又近,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沙河市十里亭镇曹章村村民朱建元手法娴熟地分拣着红薯,抬头笑道,“不过要说最美的季节,还得是春天!3月油菜花开,金黄一片,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她眼睛一亮,“3月到4月那两个月,我在景区卖沙河大锅菜和煎灌掌,月入大几千哩!”
她口中的灌掌,是当地传统荞麦小吃——驴油煎得金黄,浇上白泥蒜汁,外焦里嫩,让游客赞不绝口。
这份家门口的小生意,7年前的朱建元“想都不敢想”。
她记忆中的故土,曾是另一番模样:该区域曾分布多个小型地下开采煤矿,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地表塌陷,裂缝纵横,耕地受损,植被损毁,庄稼难以成活。生态恶化逼走了世代耕作的农户,纷纷弃耕外出务工。
转机来自“两山”理念的落地生根。沙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杜吉祥介绍,2018年,遵循“耕地保护、复合利用”原则,当地创新探索“政府规划定方向、市场主体出资金、社会力量聚资源”模式,引入本土企业金沙河集团,累计投入超3亿元对塌陷区、地裂区实施全面修复治理,让废弃矿地重获新生。
“针对采矿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岩石裸露问题,我们先要‘抚平’采矿留下的创伤,就是推进地貌重塑与土壤改良。”沙河市红薯岭景区负责人靳彦杰说,团队采用“深翻平整+岩石清理+客土回填”技术,对塌陷土地进行深翻旋耕平整,对矿坑进行回填覆土,对岩石、渣堆进行清理平整并回填优质土壤,共整治土地5000亩。土地整理后,团队增加施肥频次,引入节水滴灌系统,铺设滴灌管道,解决丘陵地带缺水难题,硬是把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到95%以上。
沙河市红薯岭景区周边农户享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红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朱建元清楚地记得,随着生态修复、土地平整,矿地新生,成方连片,耕地又回来了。杂草丛生的煤矿塌陷区变身集万亩花海、研学基地、红薯窖藏、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乡亲们陆续回到了这片焕然新生的土地。
矿地新生,惠泽一方。如今,金沙河集团年支付土地流转费700余万元,农户可获得地租收入。沙河市红薯岭景区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5万户农民年增收30%以上,实现“生态修复促产业、产业反哺助民生”的良性循环。
“景区锄草、收红薯、收玉米、搞保洁……家门口就能挣钱。”朱建元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人外出打工的变少了。
为接住油菜花季的游客流量,金沙河集团为周边农户提供300个摊位。这些摊位不仅免摊位费,水电费也免,承租农户可以卖些地方风味小吃、土特产品。
10月24日,喜讯再度传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全国第二批30个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沙河市红薯岭煤矿塌陷区治理项目入选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类典型案例。这片土地用它的新生,向世界讲述着一个“黑色变金色”的传奇。
沙河市红薯岭景区负责人靳彦杰(左二)与邢台、沙河两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相关负责人商讨景区下一步发展。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新光 摄
【记者手记】
从煤矿塌陷区到AAA级旅游景区,沙河市红薯岭的蜕变是一场关于“重生”的生动实践。它用“矿地重生+产业反哺+生态再造”的模式,将“环境负资产”转化为“优质生态资本”。
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2024年,沙河市红薯岭景区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带来1.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工业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3000万元,“一季花海带全年”的消费场景已然形成。
更可贵的是,红薯岭景区创新产业融合机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将塌陷区改造为高产田,建立红薯、油料、果蔬三大产业链,并配套8条加工示范线,实现“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塌陷区治理与农旅融合发展,让农民真正共享了生态红利。
来源:长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