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始终面临一个尴尬悖论:我们是最大的买家,却不是价格的制定者。从石油到铁矿石,从铜到锂,定价权几乎都被西方交易所、指数机构和矿业巨头牢牢掌控。然而,2025年10月,一场看似平静的铁矿石谈判,却成为中国争夺全球资源定价权的分水岭。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始终面临一个尴尬悖论:我们是最大的买家,却不是价格的制定者。从石油到铁矿石,从铜到锂,定价权几乎都被西方交易所、指数机构和矿业巨头牢牢掌控。然而,2025年10月,一场看似平静的铁矿石谈判,却成为中国争夺全球资源定价权的分水岭。
一、铁矿石之战:从“被动挨宰”到“反客为主”
2025年10月9日,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宣布,自第四季度起,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达成的铁矿石现货交易将部分以人民币结算。这不仅是人民币首次进入铁矿石这一全球第二大商品市场,更标志着中国首次在铁矿石定价中拥有实质性话语权。
这场胜利并非偶然,而是中国长期战略布局的结果:
- 集中采购,统一谈判: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全国钢铁企业的采购需求,终结了过去“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形成了对外的“国家谈判力”。
- 技术突破,降低依赖:中国冶铁技术的进步,使得低品位矿石也能高效提炼,削弱了对澳洲高品位矿的绝对依赖。
- 需求调控,反制卖方:2025年9月,中国突然宣布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已抵港货物也必须以人民币结算,否则不予卸货。这一“卡脖子”策略,迫使必和必拓在一周内让步。
二、稀土逆袭:从“卖土”到“定价”的铁血教训
如果说铁矿石是中国“夺权”的突破口,那么稀土就是中国“立威”的样板工程。
20年前,中国稀土曾因无序竞争、低价倾销而被戏称为“卖土价”。但自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通过三大手段完成逆袭:
1. 出口管制,制造稀缺:2025年稀土出口配额缩减至5.8万吨,供需紧平衡下,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2. 技术封锁,掌控核心:中国掌握全球92.3%的稀土分离技术,并将其列为禁止出口技术,美国重启的稀土矿最终仍需运到中国加工。
3. 定价机制,输出标准:北方稀土首创“基准价+含量浮动”模式,包头稀土交易所的价格已成为全球采购参考系,国际巨头如MP Materials也直接采用中国报价。
稀土的胜利证明:定价权不是天生拥有的,而是可以通过“资源+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出来的。
三、从铁矿石到稀土:中国争夺定价权的“三大法宝”
四、下一步:把“定价权”从稀土复制到锂、钴、镍
中国在稀土和铁矿石上的成功经验,正在被快速复制到其他关键矿产:
- 锂:中国通过控股智利SQM、澳洲Pilbara等锂矿企业,同时推动宜春、青海等地锂云母和盐湖提锂技术,逐步掌控全球锂资源定价。
- 钴:洛阳钼业控股刚果(金)Tenke Fungurume矿,掌握全球20%钴产量,正推动建立“中国钴价指数”。
- 镍:中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绕过传统镍矿定价体系,建立“中国标准”。
五、定价权不是“买”来的,是“打”出来的
中国争夺全球资源定价权的道路,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不靠哀求,不靠妥协,而是靠市场体量、技术壁垒、货币工具和战略耐心一步步打出来的。
从铁矿石的人民币结算,到稀土的全球定价基准,中国正在证明:全球最大的买家,终将成为价格的制定者。而这,只是开始。
来源:未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