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踩着房价的浪潮登上财富之巅,北京西城区的业主曾见证自家老破小十年涨出12倍身价,资产轻松跃过千万;更多人则被房贷的枷锁拖入深渊,2023年全国法拍房数量突破600万套,每一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被月供压垮的喘息。
当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突破6.7亿平方米,相当于380万个标准篮球场的空置空间在城市里沉默时,再也没人敢说“房地产永远涨”。
这场持续20年的造城运动,像一列失控的蒸汽火车,载着无数人的财富梦碾过中国大地,最终在钢筋水泥的废墟旁轰然停摆。
有人踩着房价的浪潮登上财富之巅,北京西城区的业主曾见证自家老破小十年涨出12倍身价,资产轻松跃过千万;更多人则被房贷的枷锁拖入深渊,2023年全国法拍房数量突破600万套,每一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被月供压垮的喘息。
儿时攥在手里的塑料玩具枪,枪口曾对准想象中的怪兽;人到中年才发现,当年随意射出的“房价永远涨”的子弹,竟穿过二十年时空,正中自己的眉心。那些年开发商售楼处里循环播放的“城市新中心”宣传片,如今成了最讽刺的默剧——号称“五分钟直达CBD”的郊区楼盘,入住五年仍在等不通的地铁;承诺“双语名校配套”的社区,最终只等来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2016年至2021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每平方米7203元飙升至11030元,看似辉煌的涨幅背后,是无数家庭掏空六个钱包的无奈,是年轻人把“买房”从人生目标改成“人生奢望”的心酸。
政策的朝令夕改,早已成了这场闹剧的注脚。今天的“限购令”还在严查社保年限,明天就可能推出“购房补贴”;上半年刚收紧的“限墅令”明确禁止低密住宅审批,下半年就有开发商换个“合院”名头继续叫卖。
某省会城市先是出台“二手房指导价”,强制把热门小区房价压降20%,一年后又悄悄取消限制,让高位接盘的业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在政策摇摆中缩水,像被戏耍的猴子。这些曾经被奉为“稳市场”的调控手段,如今回头看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笑话,政策的烟雾被风吹散后,只留下一地鸡毛。
最让人扼腕的,是老城市肌理的消亡。北京钟鼓楼旁的胡同片区,2010年至2020年间有近300条百年街巷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贴着“新中式”标签的钢筋楼房。那些青瓦灰墙下的叫卖声、四合院门口的门墩石、胡同里晾晒的老棉被,本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灵魂,却在“旧城改造”的口号下消失殆尽。
如果当年能保留这些珍贵的中式元素,如今的北京或许会像巴黎玛黑区、上海新天地那样,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范本——游客不必再挤在商业化的南锣鼓巷打卡,而是能在真正的胡同里感受“人间烟火气”;居民也不必告别住了一辈子的四合院,而是能在修旧如旧的老宅里享受现代生活设施。可惜没有如果,如今站在高楼俯瞰,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冰冷的光。
更荒谬的是对“超高层繁华”的盲目崇拜。全国已有47个城市建起高度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某三线城市甚至耗资80亿元打造“地标性超高层综合体”,结果建成后写字楼空置率超过60%,商场开业半年就因客流量不足闭店。这些拔地而起的“城市名片”,本质上是用纳税人的钱堆砌的面子工程,是开发商收割利润的工具。
深圳某超高层住宅因“电梯故障频发”“消防隐患严重”登上热搜,业主们花数千万买的“云端豪宅”,每天要花半小时等电梯,遇到停电更是要爬几十层楼梯——这哪里是繁华,分明是用金钱包裹的骗局。
当个性化被抹杀,城市就成了流水线上的积木方阵。从北京到上海,从成都到广州,街道两旁的商铺永远是连锁奶茶店、便利店和房产中介;小区名字不是“XX国际”就是“XX公馆”,连楼体颜色都逃不出米白、浅灰的单调色系。
某规划设计院的内部文件曾泄露:为了降低成本、加快工期,他们会直接套用同一套设计模板,只是换个城市名字就交付——难怪有人调侃“走遍中国,感觉只住过一个城市”。更刺眼的是那些烂尾楼,2023年全国烂尾楼数量超过2000个,郑州某楼盘甚至在封顶后被开发商挪用资金,留下几百户业主对着钢筋裸露的楼体流泪,这些未完工的建筑垃圾,像城市脸上的伤疤,提醒着人们这场造城运动的代价。
站在路口回望,房地产时代的落幕早已注定。当人口出生率连续六年下降,当年轻人宁愿租房也不背负三十年房贷,当“房住不炒”从口号变成现实,那些曾经被炒到天价的房子,终将回归居住的本质。
只是那些消失的胡同、空置的摩天楼、破碎的购房梦,再也回不来了。这座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在失去烟火气和个性化后,只剩下一片令人窒息的灰暗,像一幅被雨水浸泡过的油画,色彩褪尽,只留下模糊的轮廓,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狂欢与落寞。
来源:蓝兔子房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