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则“硬核消息”在科技圈和资本市场同时引爆——国家正式启动3000亿元规模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招标计划,2025年至2030年将落地30台“人造太阳”,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实验堆到各地的示范装置,一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超级工程”已全面启动。
最近,一则“硬核消息”在科技圈和资本市场同时引爆——国家正式启动3000亿元规模的可控核聚变装置招标计划,2025年至2030年将落地30台“人造太阳”,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实验堆到各地的示范装置,一场关乎人类能源未来的“超级工程”已全面启动。
消息一出,A股核聚变板块直接沸腾,年内最高涨幅飙至271.94%。更关键的是,这场千亿级盛宴并非“群雄逐鹿”,而是被3家A股公司牢牢掌控核心环节,它们手握“卡脖子”技术,占据全球供应链的绝对话语权。普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不仅是科技突破,更是未来电费、能源安全,甚至就业机会的“提前剧透”——中国正在用自主创新,解锁人类“终极能源密码”。
3000亿招标背后:不是“造太阳”,是建“永不枯竭的能源工厂”
很多人觉得“人造太阳”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本质是一台“清洁能源制造机”。简单说,就是模仿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用海水中取之不尽的氘作为燃料,在亿度高温下产生能量,而且不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堪称“终极能源解决方案”。
这次3000亿招标,覆盖的是从实验堆到示范堆的全链条建设。其中,2027年即将竣工的合肥BEST装置,是全球首个有望实现发电的紧凑型聚变装置;而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TR)已启动方案设计,目标是建成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按计划,到2030年,这些“人造太阳”有望点亮第一盏民用灯,2050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电。
“这不是简单的设备采购,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提前布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直言,“每台‘人造太阳’的投资都达数十亿元,30台装置建成后,将彻底打通‘实验-示范-商用’的技术路径,让中国在全球聚变能源竞赛中抢占先机。”
打个比方,这就像20年前的高铁建设——起初看似“投入巨大”,最终却彻底改变了交通格局。而“人造太阳”的影响更深远:每升海水提取的氘,能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足够人类用上百亿年,未来电费可能便宜到“像自来水一样按吨收费”。
A股3大“隐形王者”:垄断核心环节,国外巨头都要抢着买
这场3000亿的“超级蛋糕”,核心环节早已被3家A股公司“锁定”,它们各自手握“独门绝技”,构成了“人造太阳”的“心脏”“骨骼”和“防火墙”。
西部超导:“磁笼”核心材料垄断者
“人造太阳”最关键的技术,是用超强磁场约束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这就需要“超级磁体”,而超导线材就是磁体的“核心骨架”。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能商业化生产低温超导线材的企业,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供应40%以上的NbTi超导线材,2025年又拿下CFETR项目1.8亿元订单,全年聚变业务收入预计暴涨140%。
更牛的是,它的产品在-269℃的超低温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这项技术。可以说,没有西部超导的超导线材,“人造太阳”的“磁笼”就建不起来。
永鼎股份:高温超导的“中国名片”
如果说西部超导是“低温王者”,永鼎股份就是“高温先锋”。它的第二代YBCO高温超导带材通过ITER认证,良品率超90%,是国内唯一达到这一水平的企业。2025年不仅拿下欧盟1200万美元追加订单,还为合肥BEST装置供应核心带材,潜在合同规模高达20亿元。
这种超导带材有多重要?它能让“人造太阳”的磁体体积缩小40%,磁场强度提升一倍,直接降低装置建设成本。现在,就连欧美巨头都要从永鼎股份采购,中国在高温超导领域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
安泰科技:亿度高温的“防火墙”
“人造太阳”内部温度高达1.6亿摄氏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必须有能抵御极端环境的“防护装备”,而钨铜偏滤器就是“最后一道防火墙”。安泰科技背靠中国钢研,能生产全球最大的单体钨铜偏滤器,占据ITER项目80%以上的份额,2025年为BEST堆交付的首批模块订单就超2.5亿元。
这个“防火墙”有多硬核?它能在承受14MeV高能中子辐照的同时,将装置内的热量快速导出,技术壁垒十年难破。没有它,“人造太阳”再强的能量也只能“自爆”,无法安全利用。
科研人的“十年磨一剑”:平均35岁的团队,点燃“亿度火焰”
这些硬核技术的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的坚守。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团队,他们用120余天完成千余次方案迭代,让“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17亿摄氏度的原子核温度突破 。
团队成员白兴宇至今记得,为了攻克高功率微波回旋管,他们花了3年时间做物理分析,4年时间反复调试。最艰难的时候,连续一两个星期没有任何进展,团队成员就在实验室打地铺,每天进行数百次“放炮实验”,采集数据到凌晨。“那根300公斤重的‘管子’,我们推倒重来无数次,终于听到了功率输出的‘滴答声’。”白兴宇说这话时,眼里满是光 。
更让人动容的是“饱和式救援”的默契。在冲击“双亿摄氏度”的关键阶段,低杂波系统团队全员在控制大厅待命,即便最终没获得注入机会,大家依然为成功欢呼:“没有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在核聚变领域从“跟跑”直接跃升至“领跑”。
不止是发电:30台“人造太阳”,将改写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花3000亿建“人造太阳”,到底值不值?答案藏在三个维度里,每一个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能源安全:彻底摆脱“卡脖子”
现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超70%,天然气依赖进口,一旦国际局势变动,能源供应就面临风险。而“人造太阳”的燃料氘遍布海水,取之不尽,建成后将彻底改写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2. 民生福利:电费或成“白菜价”
据测算,核聚变商业化后,发电成本将远低于煤炭、光伏和风电。中核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田佳树预测:“未来家庭电费可能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电动车充电、数据中心运行成本大幅下降,普通人的生活成本会显著降低。”
3. 产业爆发:催生万亿级新赛道
除了3家核心企业,“人造太阳”还将带动超导材料、耐辐照合金、真空设备等上下游产业爆发。比如宝钛股份的钛合金、久立特材的真空无缝管、中核科技的密封阀门,都已进入订单爆发期,整个产业链将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
“可控核聚变是继半导体、AI之后,大国竞争的又一个战场。”金鹰基金刘忠腾直言,这是一个千万亿元级的市场,一旦商业化跑通,将彻底改变人类能源形态 。而中国现在的布局,就是要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掌握话语权。
从合肥的“东方超环”到即将落地的30台装置,从科研团队的深夜坚守到A股企业的技术突破,中国的“人造太阳”之路,走得坚定而扎实。3000亿招标不是终点,而是人类迈向“无限能源时代”的起点。
当第一批“人造太阳”点亮灯光时,我们或许会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里熬过的深夜,那些被推倒又重来的方案,那些藏在数据背后的坚守。这场能源革命,不仅关乎科技突破,更关乎每个普通人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用上清洁、廉价、无限的能源,而这一切,正从中国的“人造太阳”开始。
来源:听风观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