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便接到中办副主任龚子荣的电话:“毛主席生气了,要你务必于第二天下午赶回北京。”当天晚上,杨尚昆便在日记中写道:脑子中很乱,整夜未睡好。
文:青史墨痕
图丨毛主席和杨尚昆合影
前言
1961年4月26日晚,正在河北省保定市调研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
突然,便接到中办副主任龚子荣的电话:“毛主席生气了,要你务必于第二天下午赶回北京。”当天晚上,杨尚昆便在日记中写道:脑子中很乱,整夜未睡好。
那么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毛主席为何会震怒,并要求杨尚昆迅速回京汇报呢?
一见如故的初次见面
1925年,18岁的杨尚昆从成都高师毕业后回到重庆。
那时,中国的大革命正进入高潮,他的四哥是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创建人之一。
正是在家人的影响下,杨尚昆便开始参加革命工作,并于1925年加入共青团,第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26年,杨尚昆便进入党所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他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筹备工作。同年11月,杨尚昆便受党组织选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学习。
在校期间,杨尚昆先后担任班长、支部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位,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图丨杨尚昆旧照
1931年初,杨尚昆便选择回到祖国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在“九一八”事变后,杨尚昆便被中央先后任命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正是如此,杨尚昆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在1933年被组织调往瑞金苏区宣传部工作,给临时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当助手。
那时宣传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办好党的一刊一报:中央局的党刊《斗争》和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这是当时临时中央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和喉舌。
杨尚昆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中央的各项中心工作撰写文章和社论。但杨尚昆初进苏区,生来乍到,对农村生产及游击战争都很陌生,所以张闻天和中央的一些领导人,便成为他请教的老师。
杨尚昆到宣传部后,接手的第一项工作,便是中央要在苏区召开一次宣传工作会议,《斗争》须配合这次会议发表一篇社论,这项任务自然是落在杨尚昆头上。
图丨张闻天
杨尚昆尽管在上海干过宣传工作,但那时在白区,主要的对象是工人。而现如今是在红区,主要对象却是红军和农民。为了将这项任务给完成,为此杨尚昆便去请教张闻天,在对方的指导下,杨尚昆为《斗争》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社论。
同样也正是在中宣部的这段经历,也让杨尚昆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毛主席。
1933年4月下旬,为了保证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发出开展夏耕的指示,《红色中华》为了配合这一中心,杨尚昆便去采访了当时主持苏维埃临时政府工作的毛泽东主席。
在叶坪村祠堂的办公室里,毛主席接见了杨尚昆。当然对于杨尚昆而言,这是他第一次见毛主席。
毛主席看见前来采访的是一位富有朝气、沉稳的年轻干部,便高兴地说道:“《红色中华》的大编辑啊!欢迎欢迎,不知大编辑尊姓大名,是哪里人啊?”
图丨杨尚昆(右三)
杨尚昆便急忙回答道:“主席别这么说,我是刚到《斗争》来学习的,还望主席多多帮助。我是杨尚昆,四川人。”
毛主席紧接着说“四川人,好啊好啊,天府之国,人杰地灵,好地方啊!你们四川有个杨公你知道么?”
杨尚昆听了惊讶地说:“他是我的四哥!”
毛主席所说的“杨公”是中国共产党四川地方委员会的首任书记,1927年4月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他的慷慨就义给毛主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也让毛主席对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赞赏不已,更对他崇敬有加。
毛主席欣慰地对杨尚昆说,革命先烈还有这么一个年轻有为、革命不懈的胞弟,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正是通过这番对话,杨尚昆和毛主席彼此之间的感情无形中拉近了许多。
接下来,毛主席又关切地询问起烈士遗属的情况。杨尚昆便将自己哥哥家的情况,给毛主席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四哥遇难时,有一子一女,女儿一岁半,儿子才40天,现由我四嫂抚养着。”
也许因为杨尚昆是革命烈士胞弟的缘故,为此毛主席和杨尚昆两人一见如故。杨尚昆也进一步说明,自己这次前往拜访毛主席的目的:《红色中华》要发表一篇关于夏耕运动的社论,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才好?
图丨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在沉思了会后,便告诉杨尚昆应该怎么写,写哪些内容,谈得很详细,也很具体。杨尚昆边听边作着笔记,正是在毛主席的帮助下,杨尚昆关于如何写这篇社会的思路基本已经理清楚了。
在告别毛主席后,杨尚昆便开始写这篇社论,不管是思路还是文笔都非常流畅,没用多长时间便将稿子给完成了。随后便将这篇社论发表在《斗争》上,引起广大革命人士的积极反响。
对于这段历史,杨尚昆也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那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是毛主席的!
就这样,杨尚昆便和毛主席结识了。
毛主席对他的教导
不过杨尚昆在宣传部任职没多久,便被调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开始跟随朱老总就和周总理转战前方,自此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戎马生涯。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在懋功、两河口一带胜利会师。
然而当时两军会师的热烈氛围还没有消散,便有新的危机出现:当时中央主张北上,不过张国焘则坚持南下。
图丨张国焘和毛主席
这种分歧在6月26日召开的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明朗化。在此后的两个月的时间内,政治局在芦花会议、沙窝会议上,张国焘便开始彻底暴露自己的“野心”。
不过也正是在沙窝会议之后,杨尚昆便被调离三军团,到陈昌浩为主任的总政治部当副主任。在临行前,杨尚昆便去毛主席的住处去看望他,对于杨尚昆的顾虑,毛主席则说道:“你本来就是总政治部的副主任,这次调你过去是顺理成章,你和陈昌浩又是中山大学的同学,有点老关系。”
在杨尚昆准备告别时,毛主席便语重心长对他说道:
你这次过去工作,要强调一个字‘韧’。你要做到拉不断、扯不折的‘牛皮糖’,软不拉叽地富有韧性;切记不要当玻璃,一敲就碎,一碰就破裂,那样就不好工作了。
也正是毛主席的这次谈话,让杨尚昆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也清楚地地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就这样,杨尚昆便交接完手头任务后,便带着工作人员到陈昌浩那里去报到。
图丨陈昌浩旧照
虽然陈昌浩不理会杨尚昆一行人,但是有毛主席行前的特别指点,为此杨尚昆这个“牛皮糖”偏偏天天去陈昌浩那里坐坐,随时了解陈的动向。
1935年9月8日,张国焘便突然致电给陈昌浩和徐向前,要他们立刻带着所有右路军部队南下。来电由张国焘单独署名,这是要改变中央三令五申的北上方针。张国焘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来看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而这天下午,杨尚昆也正好到三军团的医院去看望病中的周总理和王稼祥。在返回途中,他便碰到了毛主席、张闻天和博古三人。他们下马后,毛主席便简要地向杨尚昆交代:“张国焘不安好心,我们决定单独北上,你快回去找叶剑英和罗迈,走时把总政治部的干部带出来。”
在杨尚昆准备离开时,毛主席还特别叮嘱道:“你要小心又小心啊!”
图丨杨尚昆和李伯钊
当天晚上,杨尚昆便派警卫员去通知李伯钊等人。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警卫员走错了路,等警卫员送到时,陈昌浩便已经发觉杨尚昆等一行人的动向,为此便将李伯钊和送信的警卫员连同宣传部的人员全部扣留。
当时杨尚昆自己徒步去寻找叶剑英和罗迈汇合,三人在会合后都没有带警卫员和马匹,连行李也不背。当他们一行人走了六七里地时,忽然从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只见十几个骑兵飞驰着冲了过去,杨尚昆等人闪在路边避开了。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骑兵是追赶他们一行人的,多亏当时他们没有带警卫和骑马,不然后果难料。在天亮后,杨尚昆等一行人便走进一个藏民的寨子,并且遇到毛主席、彭老总等人。
毛主席在看到杨尚昆一行人后便高兴地说:“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了。”
图丨毛主席和杨尚昆合影
不过后来,毛主席得知杨尚昆的警卫和夫人李伯钊,在那天晚上被陈昌浩扣留,担忧之余不免幽默地说道:“尚昆,你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一年后,红四方面军再次和中央红军会合时,李伯钊才回到杨尚昆身边。
可以说在之后的革命岁月中,杨尚昆和毛主席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对于毛主席,杨尚昆是非常敬佩的。
1947年春,中共中央便决定主动撤出延安。
当时形势异常险恶,为此便有人劝说毛主席离开陕北,不过当时毛主席却决定:不打败胡宗南,绝不渡黄河!
每当在回想起这件事时,杨尚昆对于毛主席都无比的敬佩:当时胡宗南的军队大约是我们的10倍,陕北能坚持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样在那样环境下,毛主席能有这样的决心是非常了不起的。
其实在众多的开国元勋中,大家对于毛主席的敬佩,都是通过一次次危险时刻的决断,才慢慢地升起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
图丨毛主席1947年5月和陕北的老乡在一起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也曾对杨尚昆预言解放战争的发展进程:
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60个月。60个月者,五年也。这60个月又分成两个30个月:前30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了我们占优势;后30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就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几十年后,杨尚昆还能回想起毛主席谈话时眉飞色舞的神态。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便被任命为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个职务相当于中南海的大总管。杨尚昆自己也知道自己这个职务责任重大,为此总是非常认真,不敢有一丝懈怠。
不过在1961年时,杨尚昆还是卷入到了“秘密录音事件”中!
秘密录音事件
关于这件事,还得从叶子龙担任机要室主任开始说起。
机要室的工作十分的繁琐和重要:
为中央领导们传递文件信息时必须又快又准,重大事件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会议准备和现场服务相关工作也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不出任何意外!
图丨叶子龙和毛主席合影
不过后来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央领导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因而对机要室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当时我方是没有“录音”这一手段的,只能通过速记来对当时的会议和领导人的重要谈话进行保存,不过有时难免会出现失误。
叶子龙当时作为机要室主任也是意识到这种情况,为此便主张进行改革,要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尽可能地将毛主席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
因为叶子龙便将自己的想法向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等领导人进行汇报。
对于叶子龙的想法,不管是周总理还是杨尚昆都给予了肯定的认可,就这样在1954年召开的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议上,中央秘书局正式对这次会议进行录音记录。
图丨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对于录音这件事,其实并不支持,但他最终也没有表示反对。不过当时杨尚昆还是向叶子龙建议道:以后毛主席在开始讲话前,可以提前向他请示是否进行录音,等主席同意后再进行录音。
后来,我国中央办公厅机要室还专门采购了一批先进的录音设备,还配置了专门的录音人员。
随着的录音逐步在记录会议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功效,为此毛主席便不再那么抗拒录音了。不过他特意向叶子龙强调道:“录音也要有规矩,不然一切都乱套了!”
叶子龙随后便将毛主席的指示和杨尚昆等人进行商量,最终就“录音内容和范围”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
1.央政治局常委在央研的大、中型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上的报告、讲话:
2.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与地方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
3.央研的电话会议;
4.中央领导指定的需要录音的内容。
毛主席在看后这份规定后,便满意地点了点头:“以后就按照着上面的执行。”
图丨毛主席乘坐专列
自从四条规定颁发后,录音员便严格按照上面的规定执行。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得的,在对于“重要谈话”这件事的认知上,录音员便和毛主席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为此发生了一些误会。
1961年,毛主席乘坐专列准备南下到山东、广东一带调查研究。
某日,毛主席和一位服务员在专列办公室谈话结束后。这位服务员便在返回途中,恰巧遇到另一专列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得意地告诉服务员,他知道刚才毛主席与服务员的谈话内容。
在听到对方的话后,这位服务员也非常惊讶,为此便询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方便向其展示了录音装备及设备。
随后服务员转身便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很明显这次录音员的行为,是违法规定的。为此毛主席在得知这件事后是非常生气的,并让正在河北进行调研工作的杨尚昆迅速回京汇报此事!
为此便有了前言里面的那一幕。
图丨杨尚昆和陈云、周总理等人合影
4月27日下午5时20分,杨尚昆便回到北京。其实对于这件事杨尚昆也是深感意外,因为他以为毛主席是同意在专列上安装录音设备的。为此他便对这件事展开调查,最终才发现:录音设备是汪东兴等人安装的。
不过杨尚昆还是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对录音事件的疏于检查做检讨并请求处分!
不久后,中央书记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批评了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并决定给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副主任康一民以严重警告处分,给机要室副主任吴振英以警告处分。
为防止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件,中央书记处便批准《关于录音、记录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关于中央和地方党政军群一律不准搞录音等五限规定。
其实在这次事件中,毛主席发怒主要是因为,一是,这次录音,他本人不知情;二是,担心录音会传播出去,造成泄密!
来源:孝艺有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