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中日双方的国运之战,唐朝的白江口和明朝的戚继光抗倭都只是局部冲突,而这一战可谓是大明盛怒之下的伏尸百万。天兵东晋,将日寇据点全部踏平,日本上升的国运就此被大明铁拳干废,打得日本从此自闭,开始了闭关锁国,保得中国200余年的边境和平。
这是中日双方的国运之战,唐朝的白江口和明朝的戚继光抗倭都只是局部冲突,而这一战可谓是大明盛怒之下的伏尸百万。天兵东晋,将日寇据点全部踏平,日本上升的国运就此被大明铁拳干废,打得日本从此自闭,开始了闭关锁国,保得中国200余年的边境和平。
这就是1592年爆发的大明万历朝鲜战争,为什么说这是中日的国运之战?首先是日本这个国家侵略性极强,对周边国家虎视眈眈,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受到日本袭扰,白江口之战,大唐天兵把日寇摁在地上摩擦,换得800年和平,日本开始向中国学习。
但是因为日本地狭人稠,国内内卷十分严重,等到明朝时期,日本再次动了西侵的念头。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就是日本国内内卷失败的势力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才到中国沿海落海为寇。
哪怕倭寇侵扰再厉害,对于大明来说也不算什么,毕竟背后没有国家暴力机器支持,永远成不了气候,直到日本出了一个人,他南征北战,统一日本然后他集结四岛之力,想要征服世界,他就是丰臣秀吉。
其实日本所谓征服世界的迷梦也是为了化解国内内卷,不打仗,不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就得内战。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曾经的老师:中国。为了征服中国就必须清除掉中日之间的朝鲜,以朝鲜为跳板,朝鲜就这么进入日本的菜单。
丰臣秀吉认为,明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此次对华作战,起码有70%的胜率,一旦击败明朝,日本将成为东亚的霸主,秩序制定者。
1592年4月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集结国内30万武士共九个军团全面入侵朝鲜,朝鲜没怂,立刻集结全国兵力反击日本,但是有一说一,朝鲜人打仗是真菜,或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也就一个月,朝鲜三大王都全部失守,朝鲜国王不断派人向大明求援。大明朝廷分为主战和主和,主战派目光长远,毕竟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一旦日本占领朝鲜就会把大炮架在天子门口,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为什么不把战场摆在朝鲜国内呢?
而且一旦明朝对于日本进攻藩属国的举动缩了头,周边藩属国都会蠢蠢欲动,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一仗都不能缩。
万历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他下令朝鲜必须救,为表决心,从内帑中拿出几十万两白银,主和的大臣看这架势也就不作声了。公元1592年6月,在日本侵朝2个月后,大明天兵出兵援朝,由于明军和朝军将领沟通问题以及对日情报问题,想象中的天兵碾压日军的情景并没有发生。
明军一开始接连失利,朝鲜真是笨到家了,大明问日军有多少人,朝鲜说不过万把人,结果是整整三十万人,再比如朝鲜人说平壤城中只有1000日军,结果明军一打发现有上万人,真是坑到家了。
因为朝鲜人情报实在是太差,明朝不得不依靠自己,第二批明军入朝后,明朝派出了锦衣卫前往朝鲜和日本搜集日军情报。为了稳住日本拖延时间,明朝还派人和日本和谈,边谈边打。
这场战争,谁赢了谁就赢了后面的200年,万幸,大明赢了。有了情报支持和火器支持,明军胜多败少,最终在第二年7月,日本被迫和明朝议和。谁知4年后日本再次入侵朝鲜,明军早就料到日本反复无常,在稷山,在露梁,在鸣梁将日本的自信和快速崛起的国力彻底打崩。
日军被打到自闭,全面退出朝鲜,而万历在午门亲自监斩被俘的日军,随后传首九边,并发布“平倭诏”以震宵小,至此明日之间这场历时7年的战争伴随丰臣秀吉病死彻底落下帷幕,日本也转而开始了闭关锁国。
来源:唯物史观新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