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刷到过那两个弹吉他的小姐妹吗?奶声奶气,却弹得一手好琴。她们视频底下,总有人说:“这孩子天生就是这块料。”
你刷到过那两个弹吉他的小姐妹吗?奶声奶气,却弹得一手好琴。她们视频底下,总有人说:“这孩子天生就是这块料。”
可你看她们的眼睛——那里藏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认真,却少见孩子该有的灿烂笑容。
系统还给我推了另外两个“神童”。一个五岁讲《易经》,一个四岁背《滕王阁序》。听他们侃侃而谈,我却莫名压抑。
这让我想起2007年央视采访过的九岁男孩周灏。面对名嘴王志的犀利提问,他对答如流,逻辑严密得让人惊叹。他出生在农民工家庭,却已出版自传《苦儿流浪记》。
他的天赋从哪里来?母亲说,从他几个月大开始,不管他听不听得懂,父母就不停地对他说话,讲尽世间百态。
每个横空出世的奇迹,背后都有看不见的耕耘。
更广为人知的是张炘炀,十岁上大学,十六岁读博。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甚至辞去工作专职培养。可多年后,他坦言自己已经“躺平”,靠父母接济度日。
这些故事,像一面面镜子,照出我们对天才的迷恋与困惑。
大脑如璞玉,待时光雕琢
你知道吗?新生儿的大脑仅重300多克,三岁时就能长到成人的80%。更神奇的是,两岁时大脑的神经连接是成人的两倍。
然后,大脑开始做减法——常用的连接被强化,无用的逐渐消失。
“用进废退”,这四个字决定了每个孩子的未来。
就像古人说的:“玉不琢,不成器。”每个孩子都是待雕的璞玉,而父母是最初的工匠。
我自己的孩子几个月大时,我把识字卡当玩具给他玩。突然有一天,他背出了我常放给他听的所有古诗。那一刻,我以为发现了天才。
可上小学后,这些诗他几乎全忘了。
原来,大脑像个精明的管家,会把不常用的东西悄悄清理掉。
三岁他学钢琴,有一天自己弹出了《国歌》。我惊喜万分,后来才明白——不过是无意中抓住了音感形成的敏感期。
敏感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在敏感期学会掌握某种技能,就像一束光从内心射出,照亮他的世界。”
斯特娜用自然教育法让女儿十岁精通十三种语言。她证明了: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事半功倍。
可问题是,我们太着急了。
“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训在教育上尤为深刻。
那些背完唐诗认汉字、算完算术读经典的孩子,看似赢在起跑线,却可能错过了路边的野花、溪里的小鱼。
我见过太多小时候闪闪发光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慢慢黯淡。周灏的语文远超同龄人,数学却平平;张炘炀十六岁读博,却在成年后选择躺平。
知识可以加速,成长却要按时
《论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灌输知识不启发思考,就像只种不收,终将荒芜。
更深的代价是:当我们把孩子的日程排满课程时,他们失去了打闹的午后、发呆的黄昏、数蚂蚁的雨天。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恰恰是人格的土壤。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那些“无用”的玩耍、交友、犯错,都在悄悄塑造一个完整的人。
张炘炀的父亲有能力规划他的学业,却无法替他体验人生。知识可以灌输,智慧却需要自己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才能获得。
选择平凡,需要更大勇气
现在,我常看着小区里追逐嬉闹的孩子出神。他们的父母也许没有培养出神童,但孩子们脸上有发自内心的笑。
这让我想起老子的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危险。
周灏回归了平凡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张炘炀选择“躺平”,或许是对过度透支的反弹。
教育的真谛,不在制造神童,而在培养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会失败,会迷茫,会走弯路,但也能在风雨中站稳,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问我该怎么做,我会说:尊重孩子的节奏,像农民尊重庄稼的生长周期。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每一步都急不得。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童年拥有童年。
也许,最高级的教育不是培养天才,而是让孩子在平凡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毕竟,参天大树固然壮观,但百花齐放的春天更动人。
当你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欣喜之余请记得:那束天赋之光,既可能照亮前路,也可能灼伤翅膀。如何让它温柔而持久地发光,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源:玲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