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索医学前沿 汇聚青年力量——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育英健康会议召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05:31 1

摘要: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10月25日—26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育英健康会议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会议由温州医科大学、健康报社、温州市医学会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承办。会议设置1个主会场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医学发展的关键力量。10月25日—26日,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育英健康会议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会议由温州医科大学、健康报社、温州市医学会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承办。会议设置1个主会场和骨科、信息科学、影像学、检验医学、护理学等15个分会场。

主会场合影

据悉,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由中国科协、浙江省政府联合发起并共同主办,自2019年始已连续举办六届,是我国民间科技外交的重要平台之一。此次召开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大健康论坛育英健康会议是该峰会的组成部分,旨在为医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在会议开幕式致辞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温州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作为扎根于此的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州医科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视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医学是守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事业,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直接关系到人民福祉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前,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交叉领域发展迅猛,急需青年科学家们勇担重任、开拓进取。温州医科大学底蕴深厚,拥有眼视光学、生物药学、临床医学等一批优势学科,建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医教融合,强化青年医学人才培养,为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提供坚实保障,共同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健康报社总编辑孙伟表示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未来,科学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更大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当前,我们正处在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健康理念广泛普及的新时代。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主流媒体,健康报社既要做重大医改政策的解读者、医学科技进展的传播者、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者,也愿成为产学研用融合的推动者、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见证者、健康事业发展的记录者,为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林坚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医学研究领域,在基础医学、临床转化、精准医疗、公共卫生、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等前沿方向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守护人类健康、攻克疾病难题贡献着青年智慧与创新力量。作为一家致力于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深刻理解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医院始终将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置于战略高度,并予以全力支持。在儿科、骨科、麻醉学、心血管内科等优势领域,一批批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不断探索未知,为提升诊疗水平带来了新的希望。医院尤为重视青年科学家在成果转化方面展现的巨大潜力,也热切期待更多源自实验室的创新火种,能够成功转化为驱动临床诊疗实践变革的核心引擎,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会议现场还举办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国科温州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院揭牌仪式。

主会场主旨演讲环节,六位科学家从生命科学的不同维度描绘未来医学的壮丽图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带来的主旨演讲是《非人灵长类与人类健康》。他介绍,非人灵长类动物因其与人类基因组高度相似,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不可替代的模型。相较于小鼠模型,非人灵长类模型在雷诺综合征、早衰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中,能更真实地模拟患者的病理症状、脑网络改变和免疫反应,为揭示疾病机制、开发新疗法提供了关键平台。季维智团队开展的人-猴嵌合体研究显示,人多能干细胞可在猴胚胎中以较高比例嵌合,并参与原肠运动,细胞间存在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该研究为理解细胞间相互作用、提高在猪等远缘动物体内培育人类器官的效率提供了关键指导,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强调,非人灵长类研究不仅是科学前沿,更已成为国家生物医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灵长类模型将在未来疾病治疗、器官再生和人类发育研究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副校长国科温州研究院院长杨国强的演讲题目是《多功能有机分子在光诊疗中的应用》。他介绍,该团队围绕光诊疗一体化、细菌光动力灭活、肿瘤光热治疗等前沿方向,开发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有机分子体系,并在高端光刻胶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实现关键突破。结合工作实践,他强调,在开展与生物医疗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材料化学研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与身处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从实际临床需求中发现问题,也能加快研究成果的验证与应用。其次,研究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知识积累,对基本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此外,还须具备出色的分子与材料设计与制备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从原理出发设计合成相应的分子并制备材料,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展灵活调整策略。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珊莉的演讲内容是《基于任务导向的认知康复策略: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她阐述了以“生活为本” 的认知康复新理念,强调以患者日常活动为核心,通过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的功能性任务训练,激活神经可塑性,提升认知功能与生活参与度。该方法融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循证支持其在改善卒中、脑外伤等患者认知、执行功能与生活质量方面的显著效果,推动认知康复从“训练功能”走向“回归生活”。她强调,认知康复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提升测验分数,而应是重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帮助他们重返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展望未来,她表示,认知康复将朝着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远程康复的最佳应用模式,并致力于通过生物标志物、认知表型分析等手段,实现精准康复,为每名患者量身定制最有效的“生活化”康复方案。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江泓的主旨演讲是《PolyQ相关SCA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群。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言语含糊等小脑功能障碍症状,最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绝大多数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由多核苷酸重复扩增突变引起,其中,由 “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导致的多聚谷氨酰胺(polyQ)疾病是最常见的类型。该研究团队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多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及其致病基因,并深入揭示了突变基因如何特异性损伤小脑、导致运动障碍的分子通路,为未来开发靶向疗法带来了新的希望。江泓表示,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相关的致病基因将被发现。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多核苷酸重复扩增突变等复杂的突变形式。

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金胜威的演讲题目是《脓毒症与炎症消退》。传统观念认为,脓毒症系“炎症风暴”所致,过去30多年来,全球共有70多种抗炎药物在脓毒症的临床试验中失败。传统抗炎策略存在诸多局限,如炎症反应本身具有保护性、炎症网络复杂、治疗时机难以把握等。该团队通过建立国内首个“促消退介质谱”质谱检测平台,对脓毒症患者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炎症的消退并非被动过程,而是一个由内源性促消退介质主动调控的程序化过程,包括脂氧素、消退素、保护素和巨噬素等。他强调,“促炎症消退”策略不是简单地抑制炎症,而是促进其有序终结,恢复组织稳态。这一理念被形象地比喻为“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研究成果为脓毒症及多种慢性炎症疾病提供可量化、可干预、可推广的诊疗新范式。

法国科学院院士埃里克·韦斯托夫(Eric Westhof)的报告题目是《Computer-based predictions of RNA Structures: Where do we stand?》(《计算机预测RNA结构:我们处于什么水平?》)。他总结了RNA(核糖核酸)三维结构预测领域几十年来的进展与挑战,指出尽管计算模型在预测RNA三维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的人工智能工具并未展现出显著优势,且模型的立体化学准确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他介绍了名为“RNA-Puzzles”的国际性集体实验。该项目通过邀请全球科研团队对尚未公开发表结构的RNA分子进行盲法预测,以此客观评估各种算法的性能。韦斯托夫认为,评估一个RNA预测模型的好坏,不能只看重整体结构的相似度,更关键在于其是否精确重建了RNA分子内部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他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于将现有可靠方法与强大人工智能的泛化能力相结合,从不断增长的结构数据库中系统提炼折叠规律,并融入进化信息,最终实现更精准、更可靠的“进化导向”的RNA结构建模。同时,要加强该领域的全球合作。

主旨演讲结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院长王美豪总结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长寿的期盼,对医疗卫生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学科交叉融合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再是口号,而是路径。医院期待与更多青年才俊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破解临床难题,积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同时,麻醉学分会、影像分会、消化肿瘤分会、康复医学分会、神经病学分会、护理学分会、临床研究分会、成果转化分会、检验医学分会、妇产科分会、骨科分会、未来已来信息分会、围产医学分会、心血管内科-科研分会、儿童外科分会,共15个分会场在10月18日—12月7日相继举办。

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汇聚一堂,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这些分会场的举办,共同构成了一场跨学科、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促进了各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提升医疗水平注入活力。

文:王潇雨

审核:李天舒 谭嘉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