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本文来源根据被采访人的叙述整理而成,为保护隐私,文中当事人均采用化名。本文内容仅代表被采访人的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也不构成对大众观点的概括或解读。
那年我刚满十七,攥着那张印着 “上山下乡” 字样的通知书,站在火车站台上,看着父母泛红的眼眶,心里又酸又乱。汽笛一响,火车缓缓开动,城市的轮廓渐渐模糊,我知道,一段未知的旅程要开始了。那时的我们,既有对离开家的不舍,也藏着对农村生活的一丝憧憬 —— 总想着能在广阔天地里,干出点不一样的事儿。
0 1
到了乡下,才知道日子比想象中难多了。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跟着老乡去地里干活。春天插秧,水里的蚂蟥总往腿上钻;夏天割麦,太阳晒得人头晕眼花,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地里瞬间就没了踪影;秋天收玉米,掰得满手都是水泡,晚上一沾床,浑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
一开始,我连锄头都握不稳,老乡们看着心疼,就手把手教我,还把家里舍不得吃的红薯、玉米塞给我。慢慢的,我不仅学会了各种农活,还和老乡们处成了一家人。他们的淳朴善良,像一束光,照亮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成长。
02
1978 年,传来了高考恢复、知青可以返城的消息,整个知青点都沸腾了。对我们来说,这无疑是命运的转折点。可返城的路,并没那么好走。回到城市,我才发现自己成了 “三无人员”—— 没地方住,只能挤在兄弟的小隔间里;没工作,揣着返城证明跑遍街道办、区里的劳动科,却屡屡碰壁;由于兄弟怕我分房子,连户口都不让我落,没法落户,成了城市里的 “边缘人”。但在农村磨炼出的那股韧劲,让我没轻易放弃。
我们当年返城的知青,有的抓住高考的机会,白天帮人搬运货物糊口,晚上就着煤油灯挑灯夜读,我身边就有好几个伙伴,考上了北大、清华,靠着知识改变了命运。我没那么幸运,没能考上大学,后来听说纺织厂、机械厂在给返城知青办招工登记,赶紧揣着材料去排队,总算谋到了一份纺织厂工人的差事。
进了工厂,我把在农村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劲儿全用上了,别人不愿干的夜班、检修的累活,我都抢着干,慢慢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
03
当然,也有不少知青选择留在农村。有的是因为和当地的姑娘、小伙成了家,舍不得离开;有的是觉得农村需要他们,想为这里的发展多做点事。我认识的老王,就是留在农村的知青里最典型的一个。他文化水平高,留在村里当起了乡村教师,简陋的教室里,他拿着粉笔,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认字、算数,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里。还有的知青,通过县里的培训成了 “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为老乡们看病,解决了农村 “看病难” 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少留乡知青又凭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带头种经济作物、办乡镇企业,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们把青春留在了乡土,也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过,也有一些知青的日子过得格外艰难。有的在干农活时受了伤,落下了终身残疾;有的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返城、找工作都受阻碍。我的老战友老李,当年在山里砍柴时,不小心从山坡上摔下来,腿受了重伤,落下了残疾。返城后,劳动科的人看着他的腿摇着头,找工作处处碰壁,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但在政府的帮扶和我们这些老知青的鼓励下,他慢慢振作起来,跟着一位老修鞋匠学手艺,后来在巷口摆了个修鞋摊,日子渐渐有了起色。还有的知青,靠自学修自行车、做小吃,在市场里摆个小摊,一点点改善生活。虽然日子苦,但大家都没向命运低头,总想着再努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
如今,我们这些当年的下乡知青都已经退休了,有着或多或少的退休金,也都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闲暇时,我们会约着一起聚聚,聊聊当年在农村的日子,也会写写回忆录,把那些难忘的经历记下来,捐些老照片、旧农具到知青博物馆,希望能把 “知青精神” 传下去。我们这代人,经历过苦日子,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不管是成为企业家、学者,还是像我一样,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我们都把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的坚韧、务实、奉献的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告诉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遇到困难别退缩,勇于担当。
回首这一辈子,从下乡的青春岁月,到后来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都在时代的浪潮里,努力调整方向,用奋斗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里有希望,肯拼搏,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不知道作为知青的你,返城后的命运如何呢?可以在评论区跟我们老知青一起聊一聊!
每日送纪念章活动
活动参与方法:在知青网微信本文下方留言互动,留言获赞数最高的读者将获得本纪念章一枚。 注: 点赞数据截止时间:10月31日上午9时 兑奖 截止 时间:11月1日上午9时
来源:趣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