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她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被学生亲切地叫做“黄妈”。
看了一篇新闻
黄女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是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她硕士毕业后选择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被学生亲切地叫做“黄妈”。
黄女士分享,从早上到午后1点闭餐,基本上没有坐着的时候。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她一开始并不习惯从早上站到下午的体力活,但对她来说,这些辛苦和劳累都是睡一觉就能缓过来的。她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
她说:“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我更想吃体力的苦,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做食堂阿姨是自己特别特别开心的一段时间了。”
她表示不和别人比,自己满足就是最好的工作,想一步步做到食堂经理。“其实这份工作好不好,全看自己,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看到她的选择,刚开始感觉有些可惜,北大硕士毕业生,算得上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的佼佼者,从事体力劳动,算不算大材小用?是不是浪费教育资源?
但是看到她嘴角有笑、眼里有光、心里有期待,谁又有资格指责她呢?
“努力不是为成功,是为能选择喜欢的方式活着。”
《无声告白》中也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突然感觉这么多年的鸡娃失去了意义,我拼命鸡娃的结果可能就成了那个需要被摆脱的他人,却让孩子失去了那个真正的自己。
当了妈妈以后,总是有无数的期待,所以就会产生无数的焦虑,恨不得孩子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但是偏偏忘了孩子刚出生时自己最朴素的愿望: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学习也是一场长跑,教育应该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有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而且鸡娃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没有心之所向,即使站在了所谓的“成功”之巅,也未必能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做父母的,需要做的是陪伴他们走过一程,然后要放手让他们去飞,自己则成为他们有处落脚的底气。
与其各种内卷、鸡娃、内耗,我不如放下焦虑,做个松弛的妈妈。
PART.01
降低期待,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期待值为100时,得到99也会失望;
期望值为0时,得到1也会觉得赚了。
当期待降低,失望就会减少,惊喜随之变大,幸福感也会不断增强。
孩子考试考了58分,比上次提高了2分,挺好,要鼓励孩子的努力。
父母放平心态、降低期待,不要太重视学习成绩,否则孩子一旦学不好,他会陷入自责焦虑,觉得对不起父母,长期的负面情绪不仅无法提高成绩,甚至可能让孩子厌学、抑郁。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无论如何都爱,完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他们犯错,也允许他们成为普通人,你不焦虑,孩子不紧张,教育这件事才能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水到渠成。
父母对孩子的全权接纳,才是孩子面对人生坎坷时最强劲的力量。
PART.02
相信孩子,不要和任何人攀比
卢勤老师说:比较是偷走幸福的小偷,别让孩子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儿童心理学家威廉.戴蒙给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议是: 不要让孩子对标你以为的优秀者。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
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
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
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让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变得自卑怯懦。
一定要给予孩子百分百的信任和鼓励,让他们在自由阳光的氛围中向上成长。
PART.03
节奏慢下来,把时间还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有的孩子是牡丹,春天一到就开得国色天香;有的孩子却是腊梅,只有到了冬天才能傲霜斗雪。
所以即便你催促他、指责他、训斥他甚至暴力胁迫他,他拼尽全力、受伤、流汗,可能也只能前进一小步,可一旦你学会了等待,给予了孩子慢慢来的权利,你便会发现,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其实充满了别具一格的风景。
PART.04
往后"退一退",让孩子成为自己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专家孔春燕说:爱孩子、为孩子付出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生而为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独立且适应社会的人。
而独立不是长大后才去实现,应该是从小就有的意识。
所以,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而是学会往后退一退,懂得让孩子自己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PART.05
不要太在意孩子
《自主教养》中讨论:父母为什么养育孩子?心理学家赵昱鲲说: 养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所以,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过度关注,加法做得越多,孩子问题也越多。养孩子,就像养花,太勤快了不行要顺应自然,给他们生长的空间。
别让自己和孩子活得太累,懂得花开有时,顺其自然,孩子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PART.06
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之前看过一个采访:一个12岁北京男孩心目中的完美妈妈是什么样子?
这个北京男孩眼中完美妈妈的答案,不是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而是一个活出松弛感的妈妈:
一是,要好看。当妈妈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爱自己,自然也就活得好看。
二是,有自己是事业,有自己的价值。当妈妈发自己的光,有自己的追求,孩子自然会在身后有样学样。
三是,有界限感。妈妈是妈妈,孩子是孩子,不越界,不控制。
四是,要快乐。妈妈阳光快乐,家庭氛围会很好,全家都快乐。
一场教育论坛上,俞敏洪问杨澜: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杨澜诚恳地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享受自己的人生。
父母在爱自己的过程中,把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那句最打动人的台词: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 。
凡事不消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妈妈少内耗少焦虑,家里也会充满正能量;妈妈照顾好自己,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好心情,孩子自然也会被你的阳光照亮。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说道:
“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人们带着这些想法,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暴怒、焦虑和生气。”
养育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会有各种问题,有时候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己看待问题的心态。
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稳定、温暖阳光的人,就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松弛模式。
学会散养孩子,不控制,不干涉,只提供孩子自由生长的土壤。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既是解脱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来源: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