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韩国晴王,353 元一箱 4 斤。” 北京金台西路一家水果店的销售人员指着礼盒介绍,盒子上的日文标签格外显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串标价 88 元一斤的葡萄,很可能是批发价仅 3 到 7 元的国产阳光玫瑰。
“这是韩国晴王,353 元一箱 4 斤。” 北京金台西路一家水果店的销售人员指着礼盒介绍,盒子上的日文标签格外显眼。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串标价 88 元一斤的葡萄,很可能是批发价仅 3 到 7 元的国产阳光玫瑰。
记者调查发现,从线下批发市场到线上电商平台,贴着 “晴王” 标签的葡萄随处可见。朝阳区一家水果店的两款 “晴王” 礼盒,4 斤装卖 98 元,2 斤装卖 68 元,包装上全是 “晴王” 字样配日文。电商平台上更热闹,“韩国晴王”“秘鲁晴王” 层出不穷,有店铺还在葡萄串上直接贴 “晴王” 日文标,客服一口咬定是 “正品”。
但海关总署的名录早写得明白:日本目前只有苹果和梨能对华出口,根本没有所谓的 “进口晴王”。“国内所有‘晴王’都是国产阳光玫瑰。” 农业农村部专家赵俊晔戳破了真相,经销商无非是蹭名牌赚差价 —— 贴个标签,价格就能翻两倍甚至十多倍。
▲电商平台涌现的多款“晴王”葡萄。图/电商平台截图
这门暴利生意还催热了配套产业。电商平台上,“晴王” 贴纸 700 多张只卖 10 元,定制礼盒销量超百单,有买家留言 “质量好,会回购”。记者从两家电商店铺买了 “晴王”,发货地分别是江苏宿迁和陕西渭南,包装上没见 “晴王” 字样,吃起来还带着空心。
除了冒牌 “晴王”,产地造假更成了行业潜规则。“云南的 10 元一斤,四川的 6 元一斤。” 新发地批发商说,云南产的因成熟早、光照足,价格向来最高。但记者买来两地的葡萄对比,口感没差多少,都有果粒挤压和空心问题。
▲左边为店家宣称的云南产阳光玫瑰,右边为店家宣称的四川产阳光玫瑰。新京报记者摄
“光看长相和味道,根本分不出产地。” 山东种植户李伟直言。有批发商透露,把四川产的冒充云南的卖是常事,甚至有外地种植户把整车葡萄拉到山东、四川,直接冒充当地货卖给经销商。云南还有商户把葡萄存进冷库,等春节再卖高价,靠错峰销售多赚钱。
这一切乱象的根源,是阳光玫瑰的 “身价暴跌史”。2012 年刚规模种植时,它是 “葡萄中的爱马仕”,一串能卖几百元。2016 年起大家疯狂扩种,如今种植面积从 15 万亩飙到 150 万亩,供过于求让价格跌到几块钱一斤。部分种植户为产量忽视管理,果实糖度不足、空心等问题频发,反而让造假有了可乘之机。
“得管管这些乱象了。” 业内人士呼吁,监管部门该严查虚假宣传,电商平台也得把好审核关。更关键的是建分级标准,搞产地溯源,让云南阳光玫瑰这样的本土品牌真正靠品质站稳脚,而不是靠贴假标签骗钱。
来源:大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