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村里路灯不亮、道路坑洼,现在晚上散步亮堂堂;以前孩子没处玩,现在‘儿童之家’成了乐园,节日还有热闹活动……”提及顺义区李桥镇安里村的变化,村民们总会念叨起市委党校派驻安里村第一书记阙华锋。2024年1月,作为北京市第七批1050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阙华锋
“过去村里路灯不亮、道路坑洼,现在晚上散步亮堂堂;以前孩子没处玩,现在‘儿童之家’成了乐园,节日还有热闹活动……”提及顺义区李桥镇安里村的变化,村民们总会念叨起市委党校派驻安里村第一书记阙华锋。2024年1月,作为北京市第七批1050名第一书记中的一员,阙华锋接过安里村乡村振兴“接力棒”时,这个户籍人口仅260余人的小村,正因集体经济薄弱深陷发展困局。一年多来,他锚定“组织振兴”这一关键抓手,以党建强根基、以组织聚合力,带动民生改善、村容蝶变,让昔日的重点帮扶村焕发全新生机。
初到安里村,阙华锋直面的是多重发展难题:全村78户人家,常住人口仅100余人,且以老人、小孩为主;400多亩土地,大多承包给了农场或用于平原造林,村民自留地杂乱无章;冬日村口垃圾堆积、道路破损。更棘手的是,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村里活动稀缺,邻里矛盾频发,他的办公室一度成了村民“告状点”。
“小村发展的症结在组织,破局的关键也在组织。”阙华锋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迅速明确工作重心,将建强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他从统一思想、凝聚班子合力入手,重新梳理党组织各项制度,牵头备课每一次党课,摒弃“照本宣科”模式,把村民最关心的内容融入课堂,让党课成为“解民忧、传经验”的实用平台,逐步唤醒党员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
阙华锋(右一)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死角
为让党组织真正动起来、活起来,阙华锋牵头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将组织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每月两次的村庄大扫除,党员带头清理垃圾、规整杂乱自留地,用实干为村民树立榜样;针对党组织“新鲜血液”不足的问题,他主动挖掘培养后备力量,推动安里村党支部成功发展一名新党员、培育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打破多年来党员发展停滞的局面;还挖掘出一名35岁以下的大学生党员作为村“两委”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为党组织注入“青春血液”。
在他的带领下,志愿活动都叫不齐人的情况成为过去,如今哪怕是周末或者下班时有活动,党员们也都争先报名,群众也积极参与,“我们通知说要打扫卫生,村民们拿着自家工具就来了。”阙华锋说。
随着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阙华锋带领村“两委”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民生服务效能,提出村委会要成为村民的“专属物业”,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
针对村里无公共活动空间、孩子放学后无处去、老人缺乏休闲场所等问题,阙华锋以党组织为纽带,牵头整合资源:将村里闲置房间改造成“儿童之家”,添置图书、玩具、地垫;每逢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他还组织手工灯笼制作、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自掏腰包买零食、做奖状,让“儿童之家”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港湾,连周边村庄的村民都感慨:“安里村虽不富裕,氛围比咱们这儿暖多了!”
阙华锋(左一)在儿童之家组织开展写福字、迎新春活动
安里村资源禀赋较差,阙华锋就协调各方资源,汇聚村庄发展合力。他将村中闲置集体土地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他推动村党支部与市委党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结对共建,成功募集图书1000余册;他推动安里村和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结对共建,为村中每户争取到价值200元的帮扶物资;他积极参与京东平台“北京特色农产品消费季”助农直播,推广顺义特色农产品……
从建强党组织到带动民生改善,阙华锋以组织振兴为起点,一步步打破安里村的发展困局,用实际行动证明:组织强,则乡村兴,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主心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