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心理学 “防御机制理论”(弗洛伊德提出,后经安娜・弗洛伊德完善)来看,当代人受伤时强调 “自己很善良”,与李适 “自认过好而受骗” 有着相似的心理逻辑 —— 都是通过重构认知,规避 “自我否定” 的痛苦。
一、“我本善良”:受伤时的认知防御,本质是心理免疫系统的启动
从心理学 “防御机制理论”(弗洛伊德提出,后经安娜・弗洛伊德完善)来看,当代人受伤时强调 “自己很善良”,与李适 “自认过好而受骗” 有着相似的心理逻辑 —— 都是通过重构认知,规避 “自我否定” 的痛苦。
当个体遭遇背叛、欺骗或伤害(如职场被同事算计、亲密关系中被辜负),内心会陷入 “自我价值质疑” 的危机:“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的判断有问题?” 这种自我怀疑会引发强烈的焦虑与羞耻感,而 “强调善良” 则是一种 “合理化防御”:将伤害的原因归为 “自己太善良,才被他人利用”,而非 “自我能力不足” 或 “识人不清”。
就像李适用 “仁善被欺骗” 维护 “明君” 形象,当代人用 “善良遭伤害” 守护 “自我价值感”—— 这是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能反应,通过将过错外部化(“错在他人贪婪 / 恶毒”),减少自我攻击,避免内心秩序崩塌。
二、“善良” 的标签:受伤后的身份锚点,抵御失控感的心理抓手
心理学中的 “自我认同理论” 指出,人们会通过核心特质(如 “善良”“真诚”)构建自我身份,这些特质是应对挫折时的 “心理锚点”。当代人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流动性增强,信任成本升高,“善良” 往往成为个体坚守的 “道德底线” 与 “人格标签”。
当受伤时,反复强调 “自己很善良”,本质是在确认 “我还是我”—— 即使遭遇背叛,核心人格并未因伤害而扭曲。比如有人被朋友借钱不还,会说 “我当初是因为善良才帮他,没想到他这么没良心”,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的善意没有错,错的是对方的失信”,通过锚定 “善良” 的身份,抵御 “付出无回报” 带来的失控感,避免陷入 “连善良都没用” 的价值虚无。
这种心理与李适复位后锚定 “仁君” 身份类似:李适通过强调 “因仁善被藩镇欺骗”,确认自己仍是 “正统明君”,抵御兵变带来的 “君权失控” 焦虑;当代人则通过 “善良” 标签,确认自己仍是 “值得被善待” 的个体,抵御伤害带来的 “自我失控” 恐慌。
三、“善良” 的双刃剑:既是自我慰藉,也可能成为认知盲区
虽然 “强调善良” 能短期缓解受伤后的心理痛苦,但从 “认知行为理论” 来看,过度强化这一归因,可能形成 “受害者思维” 的认知盲区,类似李适因 “自认过好” 而拒绝反思施政失误。
一方面,合理的 “善良归因” 是健康的自我关怀:比如被职场 PUA 后,意识到 “是自己太善良才包容对方,而非自己能力差”,能帮助个体快速走出自我否定,重新建立自信。
另一方面,若过度将伤害归咎于 “自己太善良”,会忽略对自身边界、识人能力的反思:比如反复在亲密关系中被消耗,却始终用 “我太善良” 解释,而不思考 “如何设定边界、筛选伴侣”,可能导致反复受伤。这就像李适始终用 “仁善被欺骗” 回避藩镇政策、宦官问题的根源,最终让唐朝藩镇割据问题愈演愈烈。
当代人需要意识到:“善良” 是珍贵的品质,但受伤后的成长,不仅需要肯定 “善意的价值”,更需要理性分析 “伤害发生的原因”—— 是对方的恶意,还是自己边界模糊、判断偏差?唯有平衡 “自我慰藉” 与 “理性反思”,才能让 “善良” 成为保护自己的铠甲,而非反复受伤的软肋。
来源:讲情感的大香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