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点30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台计算机向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发出了两个字母——“LO”,随后系统崩溃。
1969年10月29日晚上10点30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台计算机向斯坦福研究所的另一台计算机发出了两个字母——“LO”,随后系统崩溃。
这两个看似平凡的字母,却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它们本是“LOGIN”(登录)命令的前两个字母,原本要完成世界上首次计算机间通信的壮举。
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半途而废的传输,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开端。
在斯坦福研究所的计算机屏幕上,“LO”字母孤独地闪烁着,随即陷入黑暗。查理·克莱恩这位年轻程序员目瞪口呆,他刚刚参与了一场将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实验。
01 阿帕网的诞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冷战正酣。美国国防部下属的高级研究计划局急需一种能够在核打击下依然存活的通信系统。
传统通信网络存在致命缺陷:中心节点一旦被摧毁,整个网络就会瘫痪。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分布式分组交换网络。这个看似复杂的概念,其实质是将信息分割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数据包,每个包都可以独立选择传输路径,最终在目的地重新组装。
1969年,BBN科技公司开始构建这个名为ARPANET的网络。四个节点分别设置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
10月29日那个夜晚,历史性的时刻到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试图向斯坦福研究所发送“LOGIN”命令,建立远程连接。
然而,在传输到第二个字母时,系统突然崩溃。尽管一小时后成功完成了完整传输,但那个不完整的“LO”却被永远载入史册。
克莱恩后来幽默地回忆:“我们并没有特意发送‘LO’作为‘Hello’的简写,这纯粹是个意外。但回过头看,这倒是个不错的口令。”
02 从实验室到全球网络
阿帕网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的网络只能连接同类计算机,且经常不稳定。然而,其潜力已经引起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到1971年,阿帕网已扩展至15个节点。次年,研究人员首次公开展示了这一系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兴趣。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TCP/IP协议的诞生。这一技术标准由文特·瑟夫和鲍勃·卡恩在1970年代开发,为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
1983年1月1日,阿帕网全面转向TCP/IP协议,这被视为互联网的正式诞生日。
中国虽然没有参与互联网的早期建设,但并没有错过这趟快车。1987年9月14日,中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封邮件从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经由意大利与德国相连,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全球互联网。
03 中国互联网的崛起
当世界互联网初具雏形时,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拥有互联网的国家。
然而,中国互联网发展并非简单复制西方模式。在深入理解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开始构建自主可控的网络基础设施。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1990年代末开始研发路由器和交换机,逐步打破国外厂商在核心网络设备领域的垄断。
2000年左右,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一批互联网企业相继成立,它们不仅在应用层面创新,还逐步向技术底层渗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必须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上占据主动。”
04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在互联网基础架构领域,中国经历了从“跟随”到“并行”再到“引领”的转变。
在5G技术方面,华为、中兴等公司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专利持有者。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的数据,华为拥有的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居全球前列。
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部署上,中国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已超过7亿,IPv6网络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已经开始构想未来网络架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在研发“标识网络体系”,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互联网在安全、移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固有缺陷。
清华大学开展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则致力于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新型网络环境,为6G时代奠定基础。
05 互联网与日常生活
从最初的“LO”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晨,智能手机的闹钟将我们唤醒——这依赖于互联网时间同步服务。
早间新闻通过内容分发网络快速加载到手机屏幕上,这种技术能够根据用户位置智能选择最近的服务器提供内容。
通勤路上,导航应用实时分析交通状况,背后是数以亿计的数据点在互联网上流动。
工作中的视频会议、在线协作,依赖的是实时通信技术,这正是当年阿帕网试图实现的基本功能。
即使是晚间娱乐,流媒体视频点播也在使用类似当年阿帕网的分组交换技术,只不过速度和容量已提升了数百万倍。
06 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门槛上:从互联网向物联网时代迈进。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超过20亿,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
在浙江乌镇,一座“互联网之光”博览馆展示了各种未来科技。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基于5G网络的远程医疗、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智能家居、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的城市大脑系统。
这些技术的背后,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科技企业的深度布局。
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0》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联接总数将突破2000亿,万兆家庭宽带普及率将达到4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则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当年那台仅传输“LO”就崩溃的计算机,内存仅128KB,不到现在智能手机的十万分之一。
而今天,华为在上海建设的全光骨干网,单光纤容量已超过100Tbit/s,足以同时传输数百万路高清视频。
从两个字母的传输到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只用了短短半个多世纪。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一次不完美的“LO”。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