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碰蛋糕后续:妈妈正面照,已社会性死亡,更恶心言论被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8:31 1

摘要:监控证实孩子根本没吃蛋糕、网传“态度恶劣”“烂香蕉冒充榴莲”等说法被逐条推翻,该妈妈却坚持“视频是伪造的”,正面照在全网扩散,蛋糕店已收集证据并联系律师维权

监控证实孩子根本没吃蛋糕、网传“态度恶劣”“烂香蕉冒充榴莲”等说法被逐条推翻,该妈妈却坚持“视频是伪造的”,正面照在全网扩散,蛋糕店已收集证据并联系律师维权

那天下午是10月27日,江西景德镇的一家蛋糕店里,玻璃柜台反着灯光,裸蛋糕一层层叠得整齐

男孩凑近看了几眼,手直接探过去想摸一把

店员没提高嗓门,只是轻声说了一句:“手不能拿哦,我帮你装袋”

我能想象那种日常服务语的柔软度,像在提醒别把手伸进锅里

孩子妈妈随即顶回去:“自己吃的为什么不能拿?”

并示意孩子继续动手,这一刻,规则被她当成了敌人

说白了,她主观认定店里是在防“拿了不买”,而不是在守食品卫生

结账之后不到五分钟,这位妈妈就在社交平台连发多条视频,店名、地址都赤裸裸放出来

她声称店员当众吼孩子、态度恶劣,孩子吃了蛋糕上吐下泻,还控诉“用烂香蕉冒充榴莲千层”

更扎心的是,评论区设了“相互关注才能评论”,仿佛先把话放出去,再挡住反驳

她的词很重:“恶心”“黑心商家”“大家别再上当”,每一个标签都在锤店家名誉

据多家媒体发布的完整监控,事情的走向完全不同

镜头里店员全程礼貌,母子离店时手里的蛋糕袋完好未拆封,订单和柜台标签都显示购买的是榴莲千层

监控显示蛋糕未拆封,所谓“吃后上吐下泻”的说法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事实链很简单:提醒——结账——离店——未拆封

当证据按时间线摆出来,造谣的成分已经明摆着

出乎意料的是,她在评论里回了一句:“视频是伪造的”

这句话像是把火苗又往油里推了一把

网友怒了,开始翻她的账号

很快,过往的攻击性言论被扒出:在别人晒娃的视频下留言“你家孩子头这么大,是不是长瘤?”

这是赤裸裸的恶毒

还有她和女儿的合拍问“你们觉得谁好看?”

这种对比式文案,看着心里发冷

她的正面照也被扩散,账号改私密、评论关闭、删除视频,一系列止损动作都来了,但为时已晚

说白了,网络上按了删除,不代表按下了消除

删除不等于消失,留痕和转发早已四散

蛋糕店的压力不小

虽然监控澄清了事实,但底下还是有人留言取消订单,“看到视频不敢买了”

对一个小店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损失

店家称所有视频、截图、评论都已备份,已联系律师准备依法维权

截至10月30日,门店证据齐备,维权程序筹备中,尚未披露进一步法律进展

这一步不快不慢,但很关键

法律上并不复杂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权

同时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可处五日至十日以下拘留;

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

有业内人士提到,商业诋毁的核心判断标准,是是否编造或传播虚假、误导性信息,目的是否在于损害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即便通过篡改标准或技术手段做隐蔽处理,也一样违法

换句话说,动机加事实,拼成了定性

把镜头拉远,互联网的谣言治理不是新鲜话题

今年4月,公安部网安局通报10起网络谣言案件,涉及摆拍“观影途中女子出轨”、编造“火车与汽车相撞”、利用AI工具捏造“公交司机无证驾驶”等,涉事人员均被依法追究

这背后是一个更现实的判断:造谣不是“我说我爽”,而是会落到现实的损害

另一条近期争议,是有博主分享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8—2023年性侵诬告仅11例,但有人借此夸大个例、制造虚假数据攻击女性群体,舆论一度撕裂

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上半年,中国检察机关起诉强奸、猥亵等侵害妇女权益犯罪2.2万人,严重性侵犯报案率仅约7.3%,英国研究显示男性被性侵的概率是男性被诬告性侵的230倍

说白了,虚假信息对现实的扭曲,最先伤到的是被指向的人,后来也会反噬公共信任

再看对比案例,能把尺度摸得更清

1998年的“恒生笔记本电脑名誉权纠纷”,消费者因质量争议在网上发文称“垃圾产品、豆腐渣”,引发大量跟帖,恒生公司起诉

一审认定侵权,判赔50万元;

二审维持侵权认定但将赔偿降至8万元

更扎心的是,尽管企业胜诉,品牌却在舆论冲击里大幅下滑

这告诉我们,赢了官司,不等于赢回口碑

换句话说,商誉一旦被打穿,修复很慢

把目光放到更宏观的媒体自由与名誉权的拉扯

1964年的“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联邦法院确立了“公众人物或公共事件 + 实际恶意”的诽谤认定准则

媒体若无实际恶意且尽到查证,即使有事实误差,也不构成故意恶意中伤

这为言论自由留出空间,保障舆论监督

但同样重要的是

它不庇护主观捏造事实的诋毁行为,更不适用于普通商家的日常交易纠纷

说白了,监督要基于事实,不是编故事

我总会想起蛋糕店里那个男孩的手,贴着玻璃,留下了一点雾气

孩子好奇是天性,大人的责任是守住边界,再把规矩讲清楚

当大人用孩子做挡箭牌、用情绪做武器,最后受伤的往往不止一家店

更扎心的是,这样的“网络打击”,看起来赢在一时的声音大,却把自己推向“社会性死亡”

那位妈妈现在改私密、关评论,现实的后果已经显形,工作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还未可知

互联网不是免罚区,发布键不是免死金牌

有律师提醒我,商家走法律程序,既是自保也是公共信号:别把“自媒体发声”当“造谣自由”

说白了,按下发布前的三秒自检:我说的是事实吗?

证据够吗?

会不会伤到不该伤的人?

如果这三问过不去,最好别发

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守住分寸,就是守住自己的体面和安全

而对商家和平台来说

来源:琳熙短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