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鹧鸪天》以“雾中见美人”为场景,借“雾”的核心意象,将婉约柔情与朦胧怅惘融于词句间,尽显宋词的细腻婉转。上阕开篇“雾锁疏梅香暗浮”,即以“雾锁”奠定全篇朦胧基调——雾气笼罩疏梅,梅枝、梅花皆隐于雾中,仅“香暗浮”:不写梅的形态(是疏是密、是绽是含苞),只
鹧鸪天·雾中见
雾锁疏梅香暗浮,翠罗袖薄怯风柔。半挑银烛看妆浅,欲整云鬟又却休。
星渐落,月如钩,隔窗人影是风流。莫言此际相逢易,怕逐轻烟散未留。
这首《鹧鸪天》以“雾中见美人”为场景,借“雾”的核心意象,将婉约柔情与朦胧怅惘融于词句间,尽显宋词的细腻婉转。上阕开篇“雾锁疏梅香暗浮”,即以“雾锁”奠定全篇朦胧基调——雾气笼罩疏梅,梅枝、梅花皆隐于雾中,仅“香暗浮”:不写梅的形态(是疏是密、是绽是含苞),只以一缕暗香悄然浮动,暗示梅的存在,也如美人的气息般,看不见却能感知;“暗浮”二字,更显香气的幽微,与“雾锁”的朦胧相得益彰。次句“翠罗袖薄怯风柔”,转向美人的衣着与情态:“翠罗袖薄”写衣料的轻盈纤薄,“怯风柔”则写美人对风的反应——不是怕风大,而是怕“柔风”,这份娇怯让美人的形象瞬间鲜活,却不写她的容貌,只通过衣物的质感与对风的细微感受,勾勒出她的柔弱与温婉。后两句“半挑银烛看妆浅,欲整云鬟又却休”,是细腻的动作描写:“半挑银烛”,“半”字见犹豫——是想看清妆容却又不敢挑亮烛光,还是挑了一半又停下?“看妆浅”是看自己妆容是否淡雅,暗含对容貌的在意;“欲整云鬟又却休”,整理发髻的动作做到一半又停下,是害羞?是想起某事?还是怕妆饰过艳?诗人不解释,只将这半停的动作定格,让美人的心思如雾般朦胧。下阕“星渐落,月如钩”,以时间推移(从夜到凌晨)深化氛围——星光渐隐,残月如钩,天地间更显清幽冷寂,也让“见美人”的场景更添一份虚幻感。“隔窗人影是风流”,“隔窗”再次制造空间阻隔,窗玻璃、窗纱或雾气,让窗外的人影模糊不清,“是风流”三字,是观者对人影的评价,却不写“风流”具体是什么(是姿态?是气质?),只留一份笼统的美感,人影的轮廓、动作全在朦胧中。末句“莫言此际相逢易,怕逐轻烟散未留”,将朦胧感推向极致:“相逢”本是实境,却以“怕逐轻烟散”喻之——将人影比作轻烟,轻烟易散,人影也可能转瞬即逝,“未留”二字则添了怅惘:此刻的相见或许只是错觉,即便真实,也怕像轻烟般留不下痕迹。全词以“雾”为线,串起“梅、烛、月、窗、轻烟”等意象,美人的形象始终在雾中、窗后、影里,不真切却让“相逢”的欣喜与“易散”的担忧更显深沉,尽显宋词“以含蓄藏深情”的特质。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