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玩圈,总流传着文玩无贵贱的说法。可若论起性价比,文玩葫芦绝对能排进前三,十块钱能买三五个的普通手捻葫芦,盘出来也自有一番岁月趣味。但说到草里金,可就不一样了。摘要:在文玩圈,总流传着文玩无贵贱的说法。可若论起性价比,文玩葫芦绝对能排进前三,十块钱能买三五个的普通手捻葫芦,盘出来也自有一番岁月趣味。但说到草里金,可就不一样了。
你以为文玩葫芦都是平民选手。这种被称为“文玩葫芦界爱马仕”的小葫芦,一颗能抵普通葫芦一筐,更在明代就已是皇家宠儿。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小葫芦里的“隐形富豪”。
“草里金”这名字,听着土得掉渣,实则是文玩葫芦里的“金字招牌”。最早记载它的,是明代《明宫史》:“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十两不等。”要知道,明代一两银子够三口之家一年开销,二三十两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了。
到了清代,《曼庵壶芦铭》更直白:“小壶芦极难种,有极小可为耳珰者,一双值百余金。”能当耳环的迷你葫芦,一对能换百两白银——这哪是文玩,分明是古代版“轻奢品”。即便放到现在,一颗品相完美的草里金,价格也能轻松碾压普通文玩葫芦十条街。
如今文玩市场上,常有人把“小尺寸手捻葫芦”喊作草里金,这就叫门外汉说行话。真正的草里金,得满足以下要求:
1. 尺寸:必须“缩”进一寸内,草里金古称“寸子”,核心标准就是小于三厘米(一寸≈3.33cm)。多一毫米都不行,大了失了“草里藏金”的精巧;小了,又难保品相。这尺寸,是老天爷赏饭吃,全凭自然生长。
2. 皮色:要素净更要瓷实,普通葫芦的“无阴无斑、光滑细腻”,在草里金这儿只是基础操作。它的皮色得像上了层蜜蜡,润而不贼光,摸起来像婴儿后颈般细腻。更关键的是,皮质必须“老辣”——打过药的葫芦皮质发皱、布满沙点,和它一比立分高下。
3. 外形:单肚看协调,双肚讲黄金,草里金分单肚、双肚两种。单肚的讲究“有颈无颈皆可,整体比例顺眼”;双肚的则严格遵循黄金比例,下肚约占整体的0.618,上小下大或上大下小都得拿捏得准,否则就像穿错裤脚的西装,再贵也显邋遢。
4. 龙头:小身材里的“精气神”,普通葫芦有无龙头不影响盘玩,草里金却必须有。龙头要壮实、有型,像个小将军似的立在顶端,既不能细弱易断,也不能粗笨失衡。没了龙头的草里金,就像少了冠冕的皇帝,失了几分贵气。
5. 底脐:越小越“金贵”,底脐是葫芦的“门面”,草里金的底脐必须小而平,光滑无晕、无凸起凹陷。要是底脐大如硬币,或是发黑发皱,那基本可以断定是“残次品”——毕竟,小葫芦的底脐再小,也得配得上整体比例。
6. 壶嘴:正而不歪,比例刚好,壶顶是葫芦的“下巴”,草里金的壶顶得“正”:不能歪扭,不能过长过尖。单肚的草里金若带点长颈壶顶,反添几分古雅;双肚的则要短而圆润,和整体造型严丝合缝。
现在市面上不少“小葫芦”,看着像草里金,实则是“科技与狠活”的产物——打药抑制生长的“速成葫芦”。怎么辨?记住这三招:
看皮质:注药葫芦没长熟,皮质发皱,表面有沙粒状斑点,像蒙了层灰;
查底脐:药水从底脐注射,底脐会肿成“小馒头”,甚至发黑发烂;
捏龙头:没成熟的龙头细弱脆弱,轻轻一掰就掉,哪有真草里金龙头的扎实感?
小葫芦里的大文化,草里金的金贵,不在价格,而在“天时地利人和”要自然生长到寸许,要皮质够老,要造型周正,更要熬得住岁月的盘玩。它不像大葫芦张扬,却用极致的精巧,藏着古人对“小而美”的追求,也藏着文玩圈“以小见大”的哲学。下次再有人拿十块钱的葫芦跟你聊“文玩平等”,不妨递上一颗真草里金:“您瞧,这小葫芦里,装的可不只是葫芦,是六百年的风,是手艺人的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
来源:肖大宝玩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