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职称要发论文。其实,不仅仅是评职称,在体制内工作的很多人都有这个需要;即便不评职称,体制内工作的人能发篇论文,也是给自己增光添彩的事情。而且还有很多高校学生: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通常是硬性要求;本科毕业的学生,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要是能有论文成果在手,绝对
评职称要发论文。其实,不仅仅是评职称,在体制内工作的很多人都有这个需要;即便不评职称,体制内工作的人能发篇论文,也是给自己增光添彩的事情。而且还有很多高校学生:研究生毕业,发表论文通常是硬性要求;本科毕业的学生,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要是能有论文成果在手,绝对是加分项。
我以前无论是大学期间,还是参加工作后,陆陆续续发了十多篇论文,积累了些心得体会,跟各位条友分享下。
当然,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也写不了理论水平高、实验性强的论文,发的都是些普通省级期刊的文章,而且内容全是人文社科类的。最近大家都在讲“邪修”,我感觉写论文也有类似的“邪修”技巧。
一是选题一定要小、要新、要让杂志不得不选用。选择大于努力,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的选题太大了,比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策略”,你想讨论主流媒体,可“系统性变革”涉及方方面面,咱们这些小白,怎么可能把这么大的话题讲清楚呢?再者,题目要新颖。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作家余华特别火,评论界已经有很多讨论他的论文,我就另辟蹊径,写了一篇余华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这个话题既小又新,是别人没太关注的方向。另外,要写一些期刊社需要的话题。比如中央开了重要会议,像二十届四中全会,肯定会涉及到相关行业,这类期刊社最喜欢登载政策解读类的论文。当然,这类论文有个要求,那就是快,成稿一定要快,得抢在第一时间投稿。
二是思路上可以“平移模仿、移花接木”。有时候在自己的行业里研究某个问题,总也找不到突破点,这时候可以尝试把相关行业的研究方法,或者其他论文的写作框架“平移”过来,相当于“移花接木”,也可以说是“套作”,但要做到让别人看不出抄袭痕迹。比如研究新闻传播学中的某个问题,可以借用中文学科常用的语义学方法:先解释这个话题的核心概念,拆解相关字词的含义,单是这部分内容,就能写出一页纸的篇幅。再比如,你想研究莫言的文学作品,却找不到切入点,就可以看看以前研究鲁迅、研究四大名著的论文——如果看中某篇论文的结构或思路,把它整体“平移”到莫言研究上就行。
三是科学合理地用AI。人工智能工具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当成“全自动工具”,要是把整篇论文都交给AI,它给什么稿子就用什么稿子,肯定是行不通的。目前AI还没达到完全替代人的水平,充其量只是辅助工具,而且AI存在“胡编乱造”的问题,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我的建议是:第一步,先让AI从不同角度写三篇初稿;第二步,自己认真研读这三篇稿子,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整合、重写成一篇,一定要用自己的话,避免直接照搬;第三步,再把整合后的稿子交给AI润色;第四步,找10至20篇相关文献来读,把文献里的好观点、好句子、好词语补充到稿子里。
四是形式上符合刊物要求。每个刊物在刊发格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一个版面能排多少字,写作时要尽量让字数刚好满足整版要求,要是最后只够半个版,编辑排版会很麻烦。另外,刊物是否需要内容提要、关键词、结论?引用部分是用注释格式还是参考文献格式?这些最好提前找目标刊物的往期文章对照,按要求修改。让编辑看到稿子时,觉得这篇完全符合我们刊物的风格,采用的可能性自然会提高。
五是谨慎找中介机构。网上有很多论文代发、代写的机构,有真有假,很难辨别,但风险一定存在。不管是中介还是“抢手”,如果在现实中见过面,还能稍微放心些;要是只在网上联系,风险就非常高了,毕竟万一被骗,连报案都很难提供有效信息。
六是难以避免的版面费。现在很多刊物都会收版面费,只是说法可能不一样,比如叫“审稿费”“编审费”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不收版面费的刊物比较少,能给作者发稿费的就更少了。当然,收版面费的刊物,对稿件质量的要求会稍微低一点,但也不是完全不看质量。网上能查到刊物的编辑部电话,投稿前可以先打电话问问版面费的相关情况。
最后要提醒大家,“邪修”终究是旁门左道,平时多写、多练、多思考,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真正写出好论文,毕竟守正才能出奇。
来源:山海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