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宁夏中部的版图上,腾格里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的干旱气息弥漫四方,黄褐色的裸土与沙丘是这片土地的底色。然而,一座山脉却逆势生长,用成片的绿色在荒漠中烙下鲜明印记,它就是被称作“宁夏绿肺”的罗山——这片干旱区里,最动人的一个绿色足印。
在宁夏中部的版图上,腾格里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的干旱气息弥漫四方,黄褐色的裸土与沙丘是这片土地的底色。然而,一座山脉却逆势生长,用成片的绿色在荒漠中烙下鲜明印记,它就是被称作“宁夏绿肺”的罗山——这片干旱区里,最动人的一个绿色足印。
罗山的“绿”,是地形与气候共同书写的奇迹。它并非巍峨巨峰,却以1600米至2624米的海拔落差,成为气流的“天然抬升机”。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翻越贺兰山后,本已疲惫的水汽遇到罗山的阻挡,被迫沿山体爬升、冷却、凝结,最终在山间降下珍贵雨水——这里的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是周边荒漠地区的两倍多。这份地形馈赠的“额外降水”,为绿色生命的扎根提供了最关键的水源,让罗山从荒漠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干旱区里的“水塔”与“雨岛”。
更难得的是,罗山的绿色并非零散点缀,而是形成了完整的“垂直植被带”,像一层一层包裹山体的绿衣。山脚下,耐旱的山桃、山杏与沙棘织成灌丛,用低矮的枝叶守住地表水土;向上攀登,油松、云杉等针叶林逐渐占据主导,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形成宁夏中部罕见的“针叶林宝库”;到了海拔2000米以上的亚高山地带,耐寒的杜鹃、绣线菊等灌木与草本植物铺开,即便在寒冷的高处,也延续着绿色的脉络。这种从低到高的植被变化,不仅是罗山生态健康的证明,更像是它用绿色写下的“海拔日记”,记录着不同高度的生命适应智慧。
这枚绿色足印的价值,早已超越了风景本身。在气候干旱、风沙频发的宁夏中部,罗山的森林如同“天然防风墙”,每年能固定上万吨泥沙,阻挡沙漠向东南方向扩张,守护着山脚下同心、红寺堡等地区的农田与村庄;山间的溪流与地下水,更是周边数十万群众与牲畜的“生命之源”,滋养着灌区的小麦与枸杞。当地牧民曾说:“罗山的树不落光,我们的日子就有指望。”如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让这枚绿色足印得到更严格的守护,森林覆盖率始终稳定在40%以上,成为宁夏生态安全屏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卫星掠过宁夏上空,罗山的绿色在黄褐色的大地背景下格外醒目——它不是偶然出现的“绿斑”,而是大自然用地形造雨、用生命固沙,在干旱区留下的珍贵足印。这枚足印里,藏着宁夏与荒漠抗争的生态密码,也藏着西北大地对绿色最执着的坚守。
来源:地理历史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