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菜,学名芫荽,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黄淮地区秋冬季节重要的叶菜类作物之一。霜降节气后,黄淮地区气温呈现“昼暖夜寒”的显著变化,最低气温常降至5℃以下,部分时段甚至接近0℃,同时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加大,还伴随短时大风、霜冻等天气,对香菜的生长发育构成多重挑战——
香菜,学名芫荽,因其独特风味成为黄淮地区秋冬季节重要的叶菜类作物之一。霜降节气后,黄淮地区气温呈现“昼暖夜寒”的显著变化,最低气温常降至5℃以下,部分时段甚至接近0℃,同时空气湿度降低、昼夜温差加大,还伴随短时大风、霜冻等天气,对香菜的生长发育构成多重挑战——既易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叶片纤维化,也可能因低温冻害、水分失衡引发减产,影响品质。为保障霜降后黄淮地区香菜种植的产量与商品性,需围绕“防寒保温、精准水肥、病虫害防控、田间管护”四大核心,落实以下重点管理措施。
一、优先做好防寒保温,筑牢植株生长“防护屏障”
霜降后低温与霜冻是影响黄淮地区香菜生长的首要因素,香菜虽有一定耐寒性,可耐受短期0℃左右低温,但持续低温或霜冻会破坏植株细胞结构,导致叶片萎蔫、变色,甚至整株死亡,因此防寒保温需提前部署、精准施策。
一方面,需根据当地降温节奏,及时搭建简易防护设施。若最低气温稳定在5℃以下,可采用“小拱棚+薄膜”模式,拱棚高度控制在40-50cm,既保证香菜生长空间,又便于后期管护;薄膜选择透光率85%以上的农用聚乙烯薄膜,覆盖时需将边缘用土压实,防止大风掀膜,夜间可在薄膜外加盖1层无纺布或遮阳网,增强保温效果,使棚内最低气温维持在3℃以上。若种植面积较小或地块零散,可采用“覆盖防寒”方式,在霜降前1-2天,向香菜行间撒施5-8cm厚的腐熟秸秆、碎麦糠或草木灰,不仅能阻隔冷空气侵袭根系,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草木灰可补充钾元素,增强植株抗寒能力。
另一方面,需科学调控田间小气候,避免温度剧烈波动。白天若棚内气温升至15-20℃,需及时揭开小拱棚薄膜两端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防止植株徒长;傍晚气温降至8℃左右时,及时关闭通风口,留存棚内热量。若遇突发强降温或霜冻天气,可在田间点燃适量秸秆(需远离棚膜,避免明火),通过产生的烟雾阻隔地面热量散失,减轻霜冻危害,点火时间以凌晨2-3点为宜,持续至日出后气温回升。
二、实施精准水肥管理,保障植株养分“供需平衡”
霜降后香菜生长速度放缓,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若水肥管理不当,要么因缺水缺肥导致植株长势瘦弱、叶片发黄,要么因浇水过多、施肥过浓引发烂根,因此需遵循“少量多次、按需供给”原则,实现水肥精准调控。
在水分管理上,核心是“保持土壤湿润,避免积水与干旱”。霜降后黄淮地区降水减少,空气干燥,需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判断标准为:当土壤表层下2-3cm处干燥、手握土团不散时,及时进行浇水。浇水时间选择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此时气温较高,浇水后水分能快速渗透土壤,避免夜间低温导致田间积水结冰,损伤根系;浇水方式采用滴灌或畦灌,避免大水漫灌,滴灌每次每亩用水量控制在15-20m³,畦灌则需浇至畦面湿润但不积水,浇水后待土壤表面稍干,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呼吸。
在肥料管理上,核心是“补充速效养分,增强抗寒能力”。霜降后香菜需重点补充氮、钾元素,氮元素可促进叶片生长,保持叶片鲜嫩;钾元素能增强植株抗寒、抗逆能力,减少叶片纤维化。施肥需结合浇水进行,以“水肥一体化”为宜,避免干施肥料灼伤根系。第一次施肥可在霜降后3-5天,每亩随水冲施速效氮肥(如尿素)5-8kg+硫酸钾3-5kg;此后每隔10-15天施肥1次,连续施肥2-3次,最后一次施肥需在采收前7-10天结束,防止肥料残留。若发现香菜叶片发黄、长势迟缓,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0.3%尿素溶液,每亩喷施量50-60kg,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快速补充养分,改善植株长势。
三、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守住作物品质“安全底线”
霜降后虽气温降低,病虫害发生频率较夏秋季节有所下降,但“低温高湿”的田间环境仍易诱发部分病虫害,且此时香菜植株长势较弱,抗病虫能力下降,一旦发病,扩散速度快,不仅影响产量,还会降低商品性,因此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早发现、早处置。
从病害防控来看,霜降后黄淮地区香菜主要病害为霜霉病与根腐病。霜霉病多发生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萎;防治需先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避免棚内湿度过高,发病初期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每亩喷施量60-70kg,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根腐病多因田间积水、根系受损引发,初期根系发黄、腐烂,地上部分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死亡;防治需避免大水漫灌,保持土壤透气性,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用灌根方式防治,每株灌药量200-300ml,每隔10天灌根1次,连续灌根2次。
从虫害防控来看,霜降后香菜主要虫害为蚜虫与潜叶蝇。蚜虫多聚集在香菜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还会传播病毒病;防治可利用蚜虫趋黄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30块,诱杀成虫,若虫口密度较大,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每亩喷施量50-60kg,重点喷施叶片背面。潜叶蝇幼虫潜入叶片内部取食,形成弯曲的虫道,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防治需及时清除田间病叶、老叶,减少虫源,发病初期可选用40%阿维·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2500倍液,每亩喷施量60kg,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需注意,所有药剂需选择低毒、低残留品种,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确保香菜食用安全。
四、细化田间日常管护,提升作物生长“环境质量”
霜降后香菜田间管护需注重细节,通过优化田间环境、及时调整植株生长状态,为香菜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做好采收前准备,保障采收质量。
一是及时清除田间杂物与病弱株。定期巡查田间,及时拔除病株、弱株,带出田间集中销毁,避免病虫害扩散;同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残叶、秸秆等杂物,减少虫源与病源,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防止病害滋生。除草需人工拔除,避免使用除草剂,防止除草剂残留影响香菜品质,除草时需注意避免损伤香菜根系,若发现土壤板结,可结合除草进行浅中耕,中耕深度控制在2-3cm,防止深耕伤根。
二是科学调控植株生长密度。若香菜种植过密,会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易引发病虫害,还会导致植株相互争夺养分,长势瘦弱;霜降后可根据植株长势,适当疏苗,疏苗标准为:株距保持在3-4cm,行距保持在5-6cm,使每株香菜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疏苗时需选择晴天上午进行,疏除弱小苗、密集苗,保留健壮苗,疏苗后可少量浇水,补充土壤水分,帮助植株恢复长势。
三是做好采收前准备与适时采收。霜降后香菜生长周期延长,一般在霜降后20-30天即可采收,采收时间需避开低温霜冻时段,选择晴天上午气温回升后进行,此时香菜叶片鲜嫩,商品性好。采收时用镰刀从香菜根部以上2-3cm处割取,避免损伤根系(若计划多茬采收,需保留根系完整),采收后及时清除黄叶、烂叶,整理整齐,若需储存或运输,可将香菜放入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叶片失水萎蔫,影响品质。
综上,霜降后黄淮地区香菜种植需紧扣“低温、低湿”的气候特点,以“防寒、保肥、防病、提质”为核心,将各项管理措施精准落实到田间,既保障植株安全越冬、正常生长,又能提升香菜的产量与商品性,为种植户实现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