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吴石之子吴韶成到美国探亲,返程后,带回父亲遗书复印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6:17 1

摘要:鲜为人知的是,信封里装的不是海外亲友的馈赠,也不是生意往来的文件,而是他父亲——1950年牺牲于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将军的绝笔信复印件。

1982年深秋,上海虹桥机场的停机坪,一架从美国旧金山飞来的民航客机缓缓滑入停机位。

当舱门打开后,55岁的吴韶成一手提着行李箱,另一手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鲜为人知的是,信封里装的不是海外亲友的馈赠,也不是生意往来的文件,而是他父亲——1950年牺牲于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员吴石将军的绝笔信复印件。

可以说这几薄薄的纸页,终于跨越了32年的岁月,在这一天回到了烈士家人的手中,也为那段隐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潜伏往事,添上了最沉重也最滚烫的一笔。

吴石将军,1894年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一个书香家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深为认同,早早立下“报国”志向。

早年期间,将军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来在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回国后进入国民政府的陆军大学任教,并且于193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少有的“文武双全”将领,军事素养备受认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石历任国民党军参谋本部作战厅厅长、第四战区参谋长等职,参与制定多项对日作战计划,在正面战场中积极抗敌,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然而,在此期间,由于他目睹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统治的现实,对蒋介石政府彻底失望,尤其通过接触进步人士,逐渐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认定“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思想开始向革命阵营靠拢。

1947年,经中共地下组织介绍,吴石与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且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隐蔽战线工作。

就在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吴石主动向组织请求“留下潜伏”,到了台湾后,他利用“国防部参谋次长”(中将军衔)的职务之便,向大陆传递了包括台湾军事部署、兵力配置在内的核心情报,为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海作战计划提供了关键支持。

哪知没过几个月,因中共地下党员蔡孝乾叛变,吴石的身份暴露,随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在监狱中,吴石将军遭遇了国民党的百般折磨,一只眼睛因酷刑永远失去了光明。

但他内心始终怀有家国情怀,面对十入九死的黑狱,将军没有指望走出来,于是在狱中断断续续草拟了一封绝笔书。

可以说看到绝笔的内容,绝对会震撼每个人的心。

余年廿九,方与碧奎结婚,壮年气盛,家中事稍不当意,便辞色俱历。然余心地温厚,待碧奎亦克尽夫道。碧奎既能忍受余之愤怒无怨色,待余亦甚亲切。卅年夫妇,极见和睦。此次累及碧(奎),无辜亦陷羁缧绁,余诚有负。

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妻子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无限眷恋,令人动容。

学女,乖乖,要小心好好的(地)看着,一切家中事请教胡伯伯,並请其照顾帮忙,门户好好的(地)看,东西要收拾清楚。爹字。

当时吴石去台湾时,为了避免引起老蒋怀疑,就将大女儿吴学成和大儿子吴韶成留在了大陆,只带着次女吴学成、幼子吴健成去了台湾,而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牵挂。

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先君生余,已届晚年,所期许者甚深。余于民元参加学生军,北伐满清,未几和议告成,乃从入伍生而预备学校而保定军校……

从这段绝笔字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吴石将军奋斗的一生,以及为革命事业战斗的一生,其心怀家国天下的精神不仅让人肃然起敬。

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与援助戚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勤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这段话是将军对子女的谆谆教导,读起来非常动容。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1950年6月10日,与陈宝仓、聂曦、朱谌之三位同志一起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年仅56岁。

而上面这首诗,正是吴石绝笔的最后部分,字里行间都显露出将军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无畏与从容,令人泪目和敬仰。

当年吴石将军赴台时,儿子吴韶成才22岁,此后父子便断了音讯。

直到1973年,大陆有关部门追认为吴石革命烈士,家人才终于确认他的身份——这位曾担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中将,竟是深入敌人心脏的“密使一号”,也是周总理口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烈士”。

而吴韶成1982年的美国之行,也是与在美的母亲和弟妹团聚。

那一天,在郑州的吴韶成和在北京的吴兰成一起乘机飞赴了美国洛杉矶,而小妹吴学成也从台北赶来,当77岁老母亲王碧奎和四个儿女拥抱在一起时,简直那场面无以言表,30多年过去了,骨肉至亲终于团聚,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吴石将军。

当时王碧奎告诉儿子吴韶成,1950年吴石牺牲后,她曾通过台湾的旧友辗转拿到过一些遗物,其中就有一封吴石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

“那封信我藏了30多年,不敢给外人看,也不敢告诉你们,怕给家里惹麻烦。”

王碧奎说着,从卧室的旧木箱里取出一个裹着蓝布的铁盒,打开后,几张泛黄的信纸躺在里面,字迹是吴石特有的瘦金体,虽有些磨损,却依然清晰。

当吴韶成凑过去看时,眼泪瞬间涌了上来。信中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却字字句句都是对革命的忠诚与对家人的牵挂。

吴韶成捧着这封绝笔信,手不停地颤抖。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常在家中书房里练字,写的多是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那时他不懂父亲为何对这些诗词情有独钟,如今看到信中的“以身许国”,才明白父亲早已将家国大义刻进了骨子里。

“父亲是大陆的烈士,这封信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的心意,也让他的魂能回到故土”。于是,吴韶成带回来绝笔书的复印件,原件还留在老母亲那里。

此后,吴韶成带着复印件前往北京,拜访了当年与吴石有过工作交集的老同志。

当时曾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看到信后,感慨道:“吴石同志在敌人的监狱里,还能保持这样的坚定信念,不容易啊!这封信不仅是他个人的绝笔,更是千千万万地下党员的心声。”

最终,在老同志的建议下,吴韶成将复印件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今这张复印件仍被妥善保存在馆内,成为见证隐蔽战线历史的重要文物。

吴石的绝笔信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是烈士的最后遗墨,更在于它还原了一位“红色特工”的真实内心。

“父亲的信里没有抱怨,只有忠诚。我把它带回来,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像父亲这样的人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随着吴石事迹的广泛传播,“密使一号”的名字逐渐为大众所熟知。

值得欣慰的是,吴石将军终于魂归故里。1992年,吴学成夫妇来郑州,捧回了父亲的遗骸,在吴韶成家中供奉近三年。

1994年4月22日,吴健成也从美国捧回母亲遗骸,四位子女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举行了隆重的父母合葬仪式。

向吴石将军致敬!向吴石家人致敬!向千千万万隐蔽战线的英雄们致敬!

来源:夕史朝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