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摘要:文章说,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上,部分企业想到了采用“饭圈理论”,培养一部分忠实消费者成为“铁粉”。希望在出事时,有人能在舆论场上为自己说话。但“粉能载偶,亦能覆偶”,现在那些热衷于培养粉丝的企业家和公众人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流量的反噬。
近日,一篇标题为《豢养粉丝,是企业家塌房的开始》的文章引发关注。
文章说,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上,部分企业想到了采用“饭圈理论”,培养一部分忠实消费者成为“铁粉”。希望在出事时,有人能在舆论场上为自己说话。但“粉能载偶,亦能覆偶”,现在那些热衷于培养粉丝的企业家和公众人物,大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流量的反噬。
文章没有点名,但是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把饭圈逻辑生搬硬套到企业的用户关系建设中,无疑是对消费者的矮化,以及对企业运营风险的严重忽视,其本质是一种智力怠惰。
在流量时代,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营销策略往往成为品牌脱颖而出的关键,一些企业或企业家通过“人设营销”吸粉吸流量,快速实现产品品牌的塑造和传播,而企业家本人也成为“顶流”,随时随地吸引流量。有网友说,每次进某某的评论区就跟进了哪个“哥哥”的微博一样;也有网友认为,越是“粉圈化”越能提升黏性。
但凡事都有两面。因为“粉圈化”的形成和维护有条件,需要持续性的“投喂”保温,还需要不断“新料”供给,这一过程中,营销很容易滑向“过度营销”,人设滑向“营销过度”。用“话术”包装“技术”,用“情绪”偷换“价值”,用“造神”代替“造物”。比如那种“大字吸睛+小字免责”式的宣传。如果这出现在普通消费品领域,危害有限;但在涉及生命安全的领域,则是大忌。
与此同时,“粉圈化”的负面性——“粉圈恶习”也日益显现。表现为恶意攻击竞品用户、盲目维护品牌缺陷、制造对立话题等极端化行为。这类行为于市场,或可归于不正当竞争之列;于网络,则属于今年正在开展“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治理范围。
我们不否认当下企业、企业家打造IP的价值,但不能过犹不及。对“粉圈化”现象,不论是企业和企业家本人,还是消费者们,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归根结底,企业和企业家本人最需要的,是源自产品的社会信任,而不是粉丝追捧的虚幻光环。
但有争议在“豢养”一词,这个词在汉语中含收买并利用的贬义。一方面,一般的“品牌支持者”与“粉丝”很难明确区分;另一方面,除了少数操纵者外,大多数粉丝的维护是出于单纯的热情与冲动,“豢养”一词不公允。
真正能称之为被“豢养”的,是那些为利所趋、在网络上煽风点火、操控舆论的“黑水军”“黑公关”。但同样,黑人者,人恒黑之。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