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都跌到“白菜价“了,为啥还是没人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02:19 1

摘要:摊主老李指着牌子,三两重的母蟹标价“30元一只”,这价格比去年低了快三成。可他守了一上午,看热闹问价的不少,真正掏钱的没几个。角落里,往年用来捆螃蟹的麻绳都快积了灰。

苏州葑门横街的水产摊位前,今年的景象有点让人看不懂。往年这个时候,买大闸蟹的人能把路堵住,今年却冷清了不少。


摊主老李指着牌子,三两重的母蟹标价“30元一只”,这价格比去年低了快三成。可他守了一上午,看热闹问价的不少,真正掏钱的没几个。角落里,往年用来捆螃蟹的麻绳都快积了灰。


不光是苏州,上海、南京那边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大闸蟹的价格一路下跌,眼看都快跟白菜一个价了,可为啥就是没人愿意吃了?这事儿背后,没那么简单。


提起大闸蟹,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阳澄湖”。可这三个字,早就被玩坏了。官方的数据说,正宗阳澄湖的年产量也就一千多吨,但市面上打着“阳澄湖”旗号卖出去的,少说也有一万多吨。


这意味着,你买的十只蟹里,有九只可能都跟阳澄湖没关系。什么防伪蟹扣,早就有人能“翻新”了。还有的商家,随便交点会费,就能挂上“原产地”的牌子,普通人哪里分得清真假?


更让人寒心的是前几年流行的“蟹卡”套路。 花几千块买张提货卡,看着挺有面子,真要提货的时候,电话打不通,客服永远都在忙线。好不容易约上了,又告诉你“今日已约满”或者“缺货”。想退款?那更是难上加难。


这么一轮折腾下来,很多人都留下了心理阴影。现在看到大闸蟹,第一反应不是馋,而是“这里面会不会有坑?”信任一旦没了,想再建起来就难了。摊主们自己都说,现在的问题不是价格,是人家根本不信你。


就算你运气好,没碰上骗子,买到手的蟹就一定好吗?那可不一定。


今年江苏兴化的一些养殖户,为了快点回本,养殖密度加大了不少。原来一亩水塘的蟹苗,今年多放了好几百只。水里的地方就那么大,饵料跟不上,螃蟹吃不饱,自然长得又瘦又小。


掰开一看,蟹壳薄得像纸,腿里也没多少肉,最关键的膏和黄,更是少得可怜。


更过分的是,有人为了抢占市场,九月初就把螃蟹捞出来卖,比正常上市时间早了十多天。这种“早产蟹”,根本没长到时候,打开一股水腥味,里面的膏都凝不成形。


有买过的人抱怨说,吃了一回就彻底不想了,简直是花钱买罪受。价格是便宜了,可吃不到东西的亏,谁也不愿意再吃第二次。降价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品质滑坡的速度。


以前请客吃饭,桌上摆几只大闸蟹,那叫“有排面”。现在,大家花钱都变得更实在了。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买两三只大闸蟹的钱,都够买一斤多梭子蟹了,回家简单一蒸或者做个香辣蟹,全家都能吃得挺过瘾,还不用费那么大劲去拆壳。


再说了,现在聚餐的选择也多了。约上三五好友,吃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或者去路边摊来点烧烤,便宜热闹,还管饱。大闸蟹这种吃起来费劲,又吃不了多少肉的东西,自然就被排到了后面。


一个网友说的话特别实在:“花一百块钱能买三斤梭子蟹,为啥要花两百块钱买两只还得自己费劲拆的大闸蟹?” 这话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当一样东西失去了它的性价比优势,大家自然会用脚投票。


吃得不对,还得往医院跑


除了价格和品质,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大闸蟹是淡水蟹,生长环境如果不够干净,就容易携带一些细菌。要是家里蒸煮的时候没彻底弄熟,吃下去很可能引起急性肠胃炎。前阵子就有个小伙子,一口气吃了四只没完全熟透的蟹,结果上吐下泻,被送进了医院。


在中医看来,蟹肉性寒。脾胃比较虚弱的人,吃多了容易肚子胀、拉肚子。本来是想解解馋,结果吃出毛病来,得不偿失。这么一想,很多人也就吃得更谨慎了,不敢放开吃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放弃了。现在有些养殖户开始改变思路,不再追求数量,而是专心养精品蟹。还有人搞起了塘口直播,从捞蟹到打包,全程给你看,让买家放心。大家不是不爱吃大闸蟹,只是不愿意再为那些虚假的招牌和糟糕的品质买单了。你家那边螃蟹啥情况?今年你吃了吗?感觉跟往年比怎么样?

来源:河边浪漫观荷的赏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