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人艾青笔下所赞美的这座“年轻的城”,正是第八师石河子市。这里东距乌鲁木齐约15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兵团城市,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的直辖县级市。其名“石河子”,取自玛纳斯河枯水期裸露着碎石的古老河床,象征着这片土地与坚韧的不解之缘。
“我到过许多地方,要数这座城市最年轻。
她如此美丽,教人一见倾心。
她不是瀚海蜃楼,也并非蓬莱仙境——
这里的一草一木,皆由血汗浇灌而成……”
诗人艾青笔下所赞美的这座“年轻的城”,正是第八师石河子市。这里东距乌鲁木齐约150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兵团城市,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的直辖县级市。其名“石河子”,取自玛纳斯河枯水期裸露着碎石的古老河床,象征着这片土地与坚韧的不解之缘。
两千年屯垦的现代续篇
石河子是一座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城市,她由军人选址、军人规划、军人建造,堪称中国城建史上的传奇。具有里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后期的兵团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屯垦和建设经验,然而“屯垦戍边”这一伟大实践,在新疆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脉络。
从西汉开辟西域屯田,到清代察布查尔蒙古族和锡伯族西迁戍边,历代中央政权皆通过“亦兵亦农、驻防开垦”的方式,巩固边疆、发展经济。“屯垦兴则西域兴”,这句古语道出了屯垦戍边的战略价值。石河子,正是这一古老国策在新时代的辉煌续写。
铸剑为犁:军垦第一城的崛起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面对经济凋敝、物资匮乏的困境,毛泽东于12月签发指示,指出解放军应成为“一支生产军”,投入国家建设中。1950年1月,王震将军在新疆动员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出“依靠自己的劳动”开荒生产、自给自足。
同年春天,王震亲率勘察队深入玛纳斯河西岸,发现这片拥有400余万亩可垦荒地、水资源丰富的戈壁,是建设大型农场的理想之地。随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第九军进驻这片荒原,仗剑扶犁,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用热血与汗水浇灌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
1953年6月,该部队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八师。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位于石河子的第八师开启了正规化、企业化的国营农牧团场建设。来自全国的转业军人、知识青年、大专毕业生积极响应号召,兵团人数从最初的17.5万迅速增长至1966年的148万。
尽管在1975年兵团建制曾一度撤销,但在1981年12月得以恢复,并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984年9月,农八师与石河子市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2012年12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
作为曾长期担任兵团总部所在地的城市,石河子以其规模与影响力,在兵团城市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蓝图绘新城:一座城市的远见
石河子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彰显着非凡的战略远见。在建城之初,这座“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的规划便已领先于时代。时任第22兵团司令员的陶峙岳将军,特别邀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赵琛,在这片戈壁滩上绘制了一座现代城市的蓝图。
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在主要创建人张仲瀚等先辈的擘画下,城市蓝图化为现实:中心区采用规整的方格式路网,确保了功能分区的高效与秩序;外围则辅以放射型道路,构建起城市发展的骨架。
更富远见的是,建设者们沿道路栽植起茂密的林木,将建筑环抱于绿荫之中,这“先栽树、后建房”的创举,为今日闻名全国的生态园林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石河子正式建市,成为兵团系统中的第一座城市。
从军垦基石跃升为区域引擎
石河子农业正从全程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迈进;工业在硅基、铝基、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跻身全国前列。这座戈壁新城还坐拥包括“211”高校石河子大学在内的14所院校、18所科研机构及多个国家级园区,更打造了亚洲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全球。其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已入选国家“十四五”首批名单,正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脉。
诗歌之城,以诗为名
“绿风起西北,诗韵入万家”。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一本《绿风》诗刊,让诗意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作为西北地区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诗刊,它早已成为这座城市一张闪亮的“诗歌名片”。人们或许会问,一座仅五六十万人口的兵团城市,何以能孕育出享誉全国的诗刊?答案,藏在诗人艾青与这里的深厚渊源里——当年,他一首《年轻的城》,不仅为这座城市定下诗意的注脚,更在此播下了生生不息的诗歌种子。
于是,诗歌成了这颗“戈壁明珠”的精神绿洲,而诗歌诵读之声,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动听、最美妙的语言。
红色血脉铸就城市之魂
红色是石河子最鲜明的底色。七十多年来,一代代军垦人赓续红色血脉,向戈壁荒漠进军,创造了“沙漠变绿洲、戈壁建新城”的人间奇迹。想要读懂这座城,不妨从这些地方开始:
·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国家A级景区)
如今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所在地,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这座4层苏式建筑,被誉为“军垦第一楼”,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的机关办公楼。
它的诞生,便是一部传奇。1952年5月,当这座楼开工时,石河子还是一片茫茫戈壁,资金、材料和设备极度匮乏。然而,兵团战士们仅凭一双双手,采用“兵分四路”的方式协同作战。其中一路人马,更是以搭设“围窑”的土法烧制出了建造所需的红砖。这些砖又厚又大,每一块上都深深地刻着部队的番号——“22”。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当年9月,这幢大楼仅用时5个多月便宣告竣工,在戈壁滩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王震将军雕像,位于军垦博物馆前方
步入展厅,宏伟的主题雕塑《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便震撼矗立,浮雕上32位兵团人的坚毅身影,正是几代奋斗者的缩影。雕塑后方,一面红旗上展示着毛主席签署的命令:“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正是这份命令,直接推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壮丽史诗。
这个全国唯一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5000余件军垦文物,其中29件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通过数字化展陈生动再现兵团创业历程。
地址:北三路59号 | 周二至周日10:30–18:00 | 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军垦第一犁”雕塑
坐落于军垦广场,与王震将军铜像、边塞新乐章雕塑呈“品”字形布局,共同铸就了石河子垦区军垦红色旅游的经典地标。
雕塑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张玉礼、杨美应教授于1984年秋联袂创作,至1985年秋制作完成。作品生动刻画了三位军垦战士裸露身躯、奋力开荒的瞬间——一人扶犁,两人拉犁,身体前倾,将开拓者的艰辛与坚定永恒定格。
· 军垦第一连——第八师石河子市152团军垦第一连
1950年3月,22兵团所属9军26师78团机枪连(第八师152团军垦第一连的前身)听从指挥,奉命驻扎在玛河西岸红山北麓垦荒生产,建立起了一个连队。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垦荒连队的原址,这里完整保存着地窝子群、干打垒伙房、蓄水涝坝等军垦历史遗迹,并陈列木轮牛车、木犁、石磨等垦荒工具,生动再现了当年拓荒者的艰辛与智慧。
站在遗址高处,可远眺石河子新城的现代化风貌,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成为感受兵团精神、见证边疆巨变的鲜活课堂。
地址:152团 | 8:30–21:30 | 免费开放
·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位于石河子北泉镇,建于1977年。碑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2.8米,其中碑身高7.8米象征周恩来享年78岁,碑文高6.7米对应其1965年视察石河子时的年龄67岁。纪念碑正面镌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钢铸贴金字。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兵团事业的深切关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艾青诗歌馆
坐落于石河子市北二路21号,是我国首座以诗人姓名命名的诗歌主题场馆。艾青,这位生于浙江的诗人,曾在新疆度过十六载春秋。他的诗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以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触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诗歌馆全面展示了艾青的生平与创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诗之园”为主题的户外空间,建筑、亭台、景墙与雕塑小品错落有致,树池与园路铺装相映成趣,诗词意境与园林景致相融共生,处处流淌着浓郁的诗意。
诗歌馆共设三大展厅,第一展厅“诗人的诞生”,详尽呈现艾青的生命轨迹与创作历程;第二展厅聚焦他在石河子度过的十六年岁月;第三展厅“绿风诗韵”,则系统展示《绿风诗刊》的创办与发展,并汇集众多艺术家缅怀艾青的文集与书画作品,情思交织,墨韵留长。
生态与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
如今的石河子,早已从荒芜之地蜕变为名副其实的“戈壁明珠”。这里不仅是新疆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更是一座充满魅力的生态之城:
· 北湖公园
是石河子市的一个人工大型水库,这个公园位于新疆石河子北郊15公里的地方,是天鹅等珍稀水鸟的栖息天堂。四季景致分明,夏季可泛舟露营,冬季能赏梦幻雾凇。每年7月举办的“北湖节”更是热闹非凡。
· 驼铃梦坡沙漠公园(国家AAAA级)
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集沙漠生态观光、徒步探险与动植物观察于一体,可体验滑沙、沙漠越野,探访原始梭梭林。
距市区约110公里 | 建议自驾 | 最佳游览期9–10月
不可错过的兵团味道
· 石河子凉皮(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河子凉皮,是新疆美食界的一绝,选用关中麦心粉手工制作,皮薄透亮、口感筋道,秘制醋汤与红油辣椒交织出独特风味。“凉皮一条街”是味觉巡礼的终极目的地。在这里,才能普遍见到“烤肉配凉皮”的豪迈吃法,堪称本地一景。石河子人将凉皮的口感探索到极致,怪味、特色、经典,品尝石河子凉皮的精华,全在最后的那一口汤。唯有仰头饮尽,让酸香鲜辣的汤汁划过喉咙,这场味觉盛宴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
· 石河子大盘鸡
选用散养10个月以上的土鸡,肉质紧实有嚼劲。独创的过凉处理工艺使鸡皮脆爽,配以大红袍干辣椒提香,汤汁浓郁香辣。常搭配面馕、宽粉,形成独具一格的风味体系。
结语:这座由军垦精神铸就的城市,既是屯垦戍边的丰碑,也是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里,红色记忆与绿色生机交相辉映,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细细品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今日的美好生活。
来源:远方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