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这个月,金宇彬在《妖精在赫》节目里偶然聊起鼻咽癌的治疗经历。
就在这个月,金宇彬在《妖精在赫》节目里偶然聊起鼻咽癌的治疗经历。
曾经被医生说只能再活6个月的他,如今再提起那段经历,已经能做到轻描淡写地说出口。
但痛感其实已经记不清了,因为痛的级别太高了...
金宇彬当年凭借《继承者们》爆火全网,但中间却有几年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其实一直在抗癌。
2017-2019年几乎暂停所有工作,无疑是对于他演艺生涯的一次重创,被迫全身心投入到治疗中。
好在如今已经战胜了癌症,开始了新生活。
金宇彬的康复让更多人关注到鼻咽癌这种病,关于鼻咽癌,大人也看到一种非常恐怖的说法。
说患上这种癌症的感觉就像是,喉咙里有一个无声无息的恶魔,一点一点啃噬你的面部骨骼,让你在清醒中感觉自己的五官逐渐崩溃。
这不是网友故意吓人的夸大说法,而是顶尖传染病专家对鼻咽癌的真实描述。
TVB前演员陈振华也患过鼻咽癌,经历了12次化疗和33次放疗后终于抗癌成功。
描述脸部神经痛的时候,他说好似有千只蚂蚁在叮咬...
鼻咽癌真有这么恐怖吗?
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有什么症状?发作起来有多痛?
鼻咽癌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听到鼻咽癌,会以为是鼻子里的癌症,或喉咙里的癌症,其实都不准确。
它的发病部位在鼻咽部,这个地方藏在鼻腔的最后面、喉咙的最上面,是一个又小又隐蔽的空间。
平时我们呼吸、吞咽时,空气和食物会从这里经过。
但因为它太深了,早期长了肿瘤根本看不见、摸不着,这也是它被称作无声恶魔的原因之一。
从医学定义来说,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属于高发癌症。
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这些华南地区,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3-5倍,所以也被叫做“广东癌”。
中国每年新增鼻咽癌患者约6万人,占全球新增病例40%以上,其中华南地区占了全国病例的60%。
这和当地的遗传、饮食、EB病毒感染情况都有关系。
发病大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患者比女性多,男女比例约2.5:1。
金宇彬确诊时31岁,属于相对年轻的患者,这和他的EB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关。
鼻咽癌发作起来有多痛?
虽然金宇彬说痛感已经记不清了,但从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来看,那种痛不是短暂刺痛,而是持续的、逐渐加重的折磨。
专家说的啃噬面部骨骼,其实是有医学依据的。
鼻咽癌早期,肿瘤还小的时候,可能只是轻微的异物感,比如总觉得鼻子后面有东西,想吸又吸不出来,或者回吸鼻涕时偶尔带点血丝。
这时候的不适很轻微,很多人会以为是鼻炎、咽炎,不会在意。
但随着肿瘤长大,会逐渐侵犯周围的组织和神经。
这时候的痛就开始明显了,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
💡头痛
很多鼻咽癌患者会出现固定部位的头痛,比如单侧太阳穴、后脑勺痛。
一开始是隐痛,后来变成持续性胀痛,晚上更严重。
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了颅底的骨头或神经,比如三叉神经,这种痛用普通止痛药很难缓解。
💡面部麻木、疼痛
如果肿瘤侵犯到面部神经,会导致面部麻木,像有蚂蚁在爬,或者出现刺痛、跳痛,严重时连张嘴、咀嚼都疼。
这就是专家说的啃噬面部骨骼的感觉,其实是神经受压迫或侵犯导致的。
💡吞咽痛、呼吸困难
肿瘤堵在鼻咽部,会导致鼻塞,大多是单侧鼻塞,逐渐加重,不会像感冒那样两边交替堵。
还会影响吞咽,吃硬一点的食物时会疼,甚至连喝水都觉得喉咙痛。
严重时肿瘤堵塞气道,会出现呼吸困难,只能张口呼吸。
除了肿瘤本身的痛,治疗过程中的痛也很折磨人。
鼻咽癌主要靠放疗,放疗会损伤鼻咽部和口腔的黏膜,导致放射性黏膜炎,嘴巴里、喉咙里会出现溃疡。
吃一口饭、喝一口水都像吞玻璃渣一样疼。
很多患者治疗期间只能靠喝流质食物,甚至需要插胃管。
金宇彬回忆患病那段时间的作息,说自己“能睡三小时,才敢花一小时拿来运动”。
其实从侧面反映出治疗期间的疲劳和不适,疼痛、黏膜损伤会严重影响睡眠,能睡满三小时,已经是康复后的改善了。
除了疼痛,鼻咽癌还有很多不疼但危险的症状,很多人会忽略👇
💡耳鸣、耳闷
像耳朵里塞了一团棉花,听声音模糊,或者经常听到嗡嗡声,尤其是单侧耳朵。
这是因为肿瘤压迫了咽鼓管(连接鼻咽部和中耳的通道),导致中耳积液。
有的人会误以为是中耳炎,于是去耳鼻喉科看耳朵,却没查鼻咽部,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颈部肿块
在脖子两侧(耳朵下方、锁骨上方)摸到无痛的肿块,质地硬,不容易推动。
一开始可能只有黄豆大小,慢慢会长到鸡蛋大。
这其实是鼻咽癌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表现,约6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有颈部肿块,很多人是因为摸到肿块才去检查,最后确诊鼻咽癌的。
💡视力下降、复视
如果肿瘤侵犯到眼眶或视神经,会导致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严重时会失明。
这种症状虽然少见,但一旦出现,说明肿瘤已经侵犯到颅底,属于中晚期了。
这些症状单独看都很普通,容易和鼻炎、咽炎、中耳炎混淆,但如果同时出现2-3个,一定要去医院查鼻咽部。
谁更容易得鼻咽癌?
金宇彬确诊鼻咽癌后,很多人好奇他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其实鼻咽癌的发病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遗传、病毒、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这5类人属于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
💡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占比20%-30%
鼻咽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中有鼻咽癌患者,那么你得鼻咽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鼻咽癌的遗传度约为20%-30%,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了近三分之一的作用。
这类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鼻咽癌筛查,不要等有症状再去查。
💡感染EB病毒的人:90%以上患者有EB病毒感染
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是导致鼻咽癌的重要因素。
全球90%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过EB病毒,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会终身潜伏,不会发病。
只有少数人会因为病毒激活、持续感染,导致鼻咽部黏膜细胞癌变。
鼻咽癌患者中,E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95%以上,而且病毒载量(血液中EB病毒的数量)比普通人高很多。
那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EB病毒感染?
首先,可以去医院做EB病毒抗体检测和EB病毒DNA检测。
如果检测结果阳性,尤其是病毒载量高,需要进一步做鼻咽镜检查,排除鼻咽癌。
EB病毒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飞沫传播,比如共用牙刷、餐具,接吻,或者近距离说话时的飞沫,都可能传播EB病毒。
所以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和他人共用私人口腔用品,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长期吃腌制食品的人
华南地区鼻咽癌高发,和当地居民爱吃腌制食品有很大关系。
比如咸鱼、咸菜、腊肉、腊肠,这些食物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胺。
亚硝酸盐它与体内胺类物质结合,形成亚硝胺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类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损伤鼻咽部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这类人群要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能抑制亚硝胺的合成,降低癌变风险。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
吸烟和饮酒会对鼻咽部黏膜造成双重刺激。
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会损伤黏膜细胞,导致黏膜增生、变异。
酒精会扩张鼻咽部血管,加速黏膜损伤,还会促进致癌物(比如亚硝胺)的吸收,增加癌变风险。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在一周内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做鼻咽镜检查。
回吸鼻涕带血(不是流鼻血,是鼻涕里混着血丝,尤其是早上起床后)。
单侧鼻塞,持续超过2周,没有感冒症状。
单侧耳鸣、耳闷,或者听力下降。
颈部摸到无痛、质硬、不活动的肿块。
固定部位头痛,晚上加重,普通止痛药无效。
鼻咽癌虽然隐蔽,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早期信号,做好预防和筛查,就能把它从无声恶魔变成可防可治的普通疾病。
对于普通人来说,少吃腌制食品、戒烟限酒、远离EB病毒感染,有不适及时就医,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对于有遗传病史的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更是不能少。
来源:八分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