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40亿元资产一夜被锁,荷兰政府把1952年的“老枪”对准了安世半导体。
340亿元资产一夜被锁,荷兰政府把1952年的“老枪”对准了安世半导体。
布鲁塞尔紧接着一通电话打到北京:别闹大,顺便把稀土审批松一松。
十天后,中国把稀土出口清单从7种扩到12种,像把原本只关一道的大门再加五道锁。
这不是普通的贸易摩擦,而是一场“技术主权”与“资源主权”的正面撞车。
——01——
荷兰的“老枪”为什么敢开火?
《商品供应法》诞生于1952年,冷战初期,本意是防止战略物资流向苏联。
七十多年后,它被用来拦截中企,逻辑只有一句:芯片技术可能被俄罗斯“二次使用”。
但海牙地方法院的卷宗里,荷兰政府拿不出任何“流向俄国”的实锤,只有一份模糊的情报评估。
法律界人士透露,这部老法连“资产冻结”条款都没有,荷兰这次是“把防空炮当狙击枪用”。
更尴尬的是,中荷双边投资协定里明确写着“不得无理征收”,安世半导体直接援引这条,把荷兰政府告上法庭。
一旦判输,荷兰面临的不是340亿元赔偿,而是整个外资对欧洲法治信心的塌方。
——02——
欧盟为什么一边喊“别升级”,一边又自己添火?
稀土不是土,而是新能源车的“维生素”。
一辆大众ID.3,要用到1公斤高性能磁体,其中30%是镨钕。
欧洲90%的镨钕依赖中国,库存只够八周。
德国经济部内部文件显示,如果中国断供,大众、奔驰、宝马将在六周内被迫减产30%。
布鲁塞尔想复制“芯片法案”,搞“稀土应急机制”,却立刻被南欧国家摁住。
意大利担心火腿、西班牙担心橄榄油——中国一旦反制,农产品首当其冲。
于是欧盟出现罕见裂缝:德法想硬,南欧想软,东欧干脆观望。
一位欧盟官员私下吐槽:“我们连下一届委员会名单都没定,就先想对中国打资源战,像没学会游泳就跳海。
”
——03——
中国稀土“加锁”,到底锁住了谁?
新规把“钐钴磁体”“铈磁体”也纳入许可证管理,等于把欧洲军工、风电、医疗成像一并装进笼子。
海关数据显示,10月后欧洲买家申请量暴增400%,但通过率不到30%。
德国车企开始“磁体荒”倒计时,部分工厂把三班倒改成两班,优先保高端车型。
更难受的是,瑞典LKAB虽然宣布发现百万吨级稀土矿,但环保评估要走10年,提炼技术还绕不开中国专利。
彭博社算过账:欧洲自建完整产业链,需投入250亿欧元、15年时间,还要先付42亿元专利费给中国企业。
一句话,欧洲想“去中国化”,先得“中国技术化”。
——04——
产业东移,欧洲到底怕什么?
安世被冻后,闻泰科技连夜开董事会,决定把原定在德国建设的研发中心转去马来西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Q4数据说明一切:对欧设备订单下滑47%,对东盟却涨32%。
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趁机抛出“十年免税+低价工业地”套餐。
欧洲失去的不止是340亿元,而是整条供应链的“下一站优先权”。
一位慕尼黑投行分析师比喻:“就像你赶走租客,发现房子随后被隔壁低价出租,租客还带走了装修队。
”
——05——
法庭、选票、矿坑,三场倒计时同步走
2024年一季度,海牙地方法院将首次开庭,荷兰政府胜诉概率被律所普遍看低。
一旦败诉,欧洲“以安全为名”随意冻结外资的套路将被钉在法律耻辱柱上。
同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极右翼与绿党可能同时扩容,对华政策将陷入“更乱”的拉扯。
而在北极圈,LKAB的矿坑仍被冰雪覆盖,欧洲想挖第一铲土,至少还要等十个冬天。
——06——
给中国企业留好三条“后路”
1. 法律端:把投资协定当“防弹衣”。
凡是赴欧项目,先在中荷、中德双边投资协定里找“无理征收”条款,提前写好仲裁路径,别等枪响了才找律师。
2. 产业端:用“东盟跳板”替代“德意直投”。
把封装、测试、模组环节放在越南、泰国,既享受关税优惠,又降低被“老枪”瞄准的概率。
3. 资源端:把稀土技术变成“反锁器”。
加快在非洲布基纳法索、坦桑尼亚的轻稀土合作项目,把提炼专利、环保方案打包成“技术+资金”组合,让欧洲想绕也绕不开。
——07——
结尾没有“大棋”,只有冰冷的供需公式
荷兰想用70年前的法律锁住明天的芯片,却发现钥匙挂在中国稀土磁体上。
欧洲想喊“去风险”,结果先把自己汽车引擎的火花塞拧松了。
法庭、选票、矿坑,三条跑道都已鸣枪,谁先冲线不由口号决定,而由谁能把“技术+资源+法律”同时握在手里。
下一轮全球供应链洗牌,赢家名单只写一条:手里有矿,包里专利,背后有仲裁庭。
其余的,都只是观众。
来源:认真安斯蒂斯5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