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太平鸟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3.19亿元,较同期下降5.54%,归母净利润亏损4945.26万元,较同期收窄21.97%,扣非净利润亏损6916.86万元,较去年同期收窄7.51%。
【亿邦原创】近日,太平鸟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3.19亿元,较同期下降5.54%,归母净利润亏损4945.26万元,较同期收窄21.97%,扣非净利润亏损6916.86万元,较去年同期收窄7.51%。
尽管单季度亏损收窄,但这已是太平鸟连续15个季度营收负增长,且前三季度核心业务亏损大幅扩大。前三季度共营收42.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15%;归母净利润收入2825.90万元,较同期下降73.79%;扣非净利润亏损5545.96万元,较去年扩大467.30%。
2021年,太平鸟达到巅峰,营收超百亿,此后一路下滑。其业绩长期承压,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卖不动货依然是太平鸟最根本的问题。前三季度,四大品牌营收延续全线下跌趋势,主力品牌PEACEBIRD女装、男装分别营收16.15亿元(-8.42%)、16.64亿元(-7.17%),LEDIN女装营收3.35亿元(-9.38%),MINI PEACE童装营收5.25亿元(-3.07%)。而Material Girl、PETiTAVril等规模较小的品牌,收入下跌超过40%。
2021年以前,太平鸟以高频上新、明星代言和加盟扩张迅速增长,年均上万款新品,对标H&M等快时尚品牌。2022年开始,太平鸟向“品质时尚”战略转型,提高定价,锚定中产。
从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品牌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合计增加3.55%,主力品牌毛利率均接近60%。按理说,太平鸟产品直接盈利能力并不差,但毛利提升带来的利润却无法与营收降幅对抗,症结何在?
很可能是用于维持昂贵的线下渠道和效果递减的营销广告。
渠道方面,太平鸟前三季度线下渠道营收31.51亿元,下降4.48%。其中,直营店收入19.31亿元,较同期增加1.78%,毛利率减少0.32%至70.48%;加盟店营收12.20亿元,下降12.96%,毛利率增加3.57%至49.31%。
为了降本,太平鸟持续关闭低效门店。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太平鸟净闭店264家,其中加盟店210家。期末总门店数3109家,其中加盟店2035家,直营店1074家。与巅峰期5214家相比,累计净关店超四成。
线下承压之外,线上渠道营收10.04亿元,较同期下降16.08%,远高于线下渠道营收降幅。值得注意的是,线上渠道毛利率增加6.18%至48.21%,但仍低于加盟店,说明其售价比给加盟商的批发价还低,这与太平鸟强调的“品质中产”策略,似乎相矛盾。而且,线上渠道成本下降25.03%,其控制力度远超线下的9.59%,但营收仍呈双位数下降,这表明太平鸟砍掉了部分低价渠道和促销产品线,减少了线上投入,导致流量和转化率下降,而毛利率拉升。
然而,关店和减少线上投入并没有带来营收和净利增长,细算其净利率,仅0.64%,这是因为利润被高昂费用侵蚀,巨额投入下转化效率低下。前三季度,太平鸟销售费用增长2.90%至18.9亿元,超过了营业成本。
这笔费用一部分出在明星代言,一部分出在太平鸟的“超级大店”策略。前三季度太平鸟旗舰店/集合店净拓37家,其中直营店22家,加盟店15家。期末旗舰店/集合店数量达到100家。
去年起,太平鸟接连在宁波、武汉、杭州等地的核心区域开设面积超千平大店。今年下半年,太平鸟继续在东北和安徽拓展大店,安徽大店高达4层。
超级大店趋势由国际品牌掀起,如优衣库、H&M等,这些品牌大多平价、SKU丰富,大店需要高客流量支撑。而太平鸟转型后瞄准的中高端品牌,靠的是高客单价。如今,商场和步行街客流量持续下降,而一大批国产品牌所宣称的“中高端转型”,并未依靠产品抓住消费者,也未建立起品牌影响力。大店费用居高不下,这一批转型大店的品牌难以获得稳定的客流支撑。
2024年,太平鸟平均单店营收242.03万元,同比下降8.32%。今年上半年,由于旗舰店、集合店数量增加,太平鸟物业租赁费用增加34.3%至0.95亿元,装修费用也在上升。“超级大店”占太平鸟总门店的3.22%,对营收整体拉动有限,但对利润的侵蚀却十分明显。
太平鸟大力推广“超级大店”,一部分可能出于招商目的,吸引加盟商加入。但从上文闭店数据来看,加盟商是闭店主力。
太平鸟面临着“一边止血,一边失血”的局面,一边依靠关停低效门店和控制产品成本降本,一边又猛开超级大店,狂砸广告费请明星代言。这意味着其正陷入“过度依赖营销输血,而非产品造血”的恶性循环。太平鸟需要依靠高昂营销维持收入规模,一旦减少费用,营收可能会加速下滑。
高费用导致低利润,使得产品研发费用下降1.40%至1.11亿元,仅占销售费用的5.87%。产品力无法提升,又进一步削弱了品牌竞争力。一个不再能靠产品打动人的品牌,只能不断地花钱“买”曝光,陷入了“越营销,越不赚钱”的恶性循环。
当消费者的选择权前所未有之大,当个性化需求成为主流,一个缺乏鲜明灵魂的品牌,若不回归到产品和渠道上,都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来源:亿邦动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