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岁,乡镇卫生院护士,长得不丑,工资稳定,却连续三年相亲零成功。
“30岁,乡镇卫生院护士,长得不丑,工资稳定,却连续三年相亲零成功。
”
这不是段子,是兰英上周在抖音同城直播里自己说的。
弹幕刷得飞快:
“眼光太高吧?
”
“护士不是抢手吗?
”
她苦笑:“我把标准从‘一米八’改到‘一米七’,再改到‘男的,下雨知道往屋里跑’,还是没人留得住。
”
民政部的最新数据啪啪打脸:30岁以上女生主动相亲的成功率,三年掉了快三成。
原因不是没人追,是“条件表”太长,长到把人都挡在了门外。
兰英的表哥在评论区补刀:
“她连对方微信头像用卡通都不行,说‘幼稚’。
”
一句话,把“挑剔型相亲者”六个字焊死在脑门。
可挑剔只是表象。
镇里红娘李婶透露:给兰英安排过小学老师、开挖掘机的、卖化肥的,见面后统一反馈——
“怕她太忙,顾不上家。
”
护士的光环,在乡下反而成了“不顾家”的预警。
中科院心理所今年刚出的指南,把这种叫“理想化防御”:
先把对象想象成完美积木,一旦发现缺一块,整盒扔掉。
破解方法听着像营销套路——“三次约会法则”:
不管第一印象多离谱,必须凑满三次再决定。
兰英听完直摇头:“那得浪费多少奶茶钱?
”
可数据不会骗人。
同样30+的县医院药剂师阿颖,去年把“必须全款房”划掉,只留“不赌、能沟通、愿意一起还房贷”三条,半年内领证。
摆酒那天,她偷偷跟兰英说:
“把条件砍到剩三刀,才知道原来顺眼的人这么多。
”
兰英现在试着把“三次约会”写进备忘录。
第一条备注就是:
“允许对方用卡通头像。
”
她自己也笑:“先省杯奶茶钱,再省个寂寞。
”
乡下傍晚,卫生院门口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天天催:
“英啊,挑到最后,连菜摊都收摊咯。
”
她回一句:“收摊也好,剩下的才是打折好菜。
”
没人知道这句是自我安慰还是真悟了。
只是下周她答应去镇团委和小学办的联谊,名单上写着“可带卡通头像”。
能不能成另说,至少先让那个“理想化”漏点缝。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在“既要又要”里打转,不妨把最想要的三个点写在评论区,看看删完以后,是不是轻松多了。
来源:花开花落一点号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