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27 日,广州增城区法院的一份恢复执行公告,把这位德云社 “定海神针” 推上了风口浪尖。公告显示,于谦持股 10% 的墨客行影业因 111 万债务未清偿,被法院强制执行。消息一出,网友炸了锅:“家里有 60 亩马场,养着百万紫砂壶,怎么会差这百来万?
“于谦家里有钱”—— 郭德纲这句说了二十年的相声包袱,如今听着格外讽刺。
10 月 27 日,广州增城区法院的一份恢复执行公告,把这位德云社 “定海神针” 推上了风口浪尖。公告显示,于谦持股 10% 的墨客行影业因 111 万债务未清偿,被法院强制执行。消息一出,网友炸了锅:“家里有 60 亩马场,养着百万紫砂壶,怎么会差这百来万?”
从 “相声皇后” 到 “被执行人”,于谦这场风波,戳破的何止是明星的 “忠厚人设”,更是整个娱乐圈资本游戏的虚伪面纱。
01
111 万牵出 7500 万黑洞:“爆款玩家” 怎么就成了老赖?
这事得从那家叫 “墨客行影业” 的公司说起。2019 年成立时,这家公司风头正劲,股东名单里既有于谦,还有德云社老熟人张栾,典型的 “圈内抱团” 阵容。成立当年,就靠《老师・好》打了场漂亮仗 ——1000 万成本狂揽 3.5 亿票房,让于谦尝到了 “演员变老板” 的甜头。
可谁能想到,短短六年,这家公司就从 “爆款制造机” 沦为 “债务收割机”。截至 10 月底,墨客行累计被执行金额高达 7554 万元,3 次被列为失信 “老赖”,涉案金额超 1471 万,股权冻结记录更是多达 15 条。公司老板赵仁鹏自己都因 3316 万债务被限制高消费,连飞机高铁都坐不了。
而于谦被牵连的 111 万,只是这庞大债务黑洞里的一小部分。有人疑惑:“他只是占股 10% 的小股东,用担责吗?” 懂法律的网友点破关键:于谦承诺的 500 万注册资本压根没实际缴足,虽然认缴期限没到,但公司欠债被执行时,法院有权追讨股东的未缴出资。说白了,这不是 “替人背锅”,而是法律规定的股东责任。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线。墨客行早在 2022 年就开始出现债务问题,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可于谦始终没露面处理。直到这次法院直接点名,公众才知道他早被卷进了债务泥潭。这种 “沉默应对”,让不少人想起了他常说的相声台词:“这事儿咱得捋捋”,可真到了该捋清楚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装糊涂。
02
一边是百万紫砂壶,一边是 111 万欠款:明星的 “信用钝感症” 有多刺眼?
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于谦没钱”,而是 “明明有钱却拖着不还”。
熟悉于谦的人都知道,他的 “家底” 厚得惊人。北京大兴那片 60 亩的 “天精地华宠乐园”,光是草料就得从内蒙古每年运上百万吨,园里一只信鸽能拍出 10 万高价,圈内估算这马场一年收入接近 2.7 亿。他的四合院里,摆着 30 把总价超百万的紫砂壶,鱼缸里游着的金龙鱼,一条就抵得上普通人十年的收入。更别提他名下 11 家关联公司,横跨影视、养殖、餐饮等多个领域,8 家至今仍在正常运作。
111 万,对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谦而言,可能还不够给马场的马买半年饲料,或是添一把中档紫砂壶。可就是这笔 “小钱”,他硬生生拖到了法院强制执行。这种反差,戳中了大众最在意的痛点:“凭什么普通人欠几千块就被追着要,明星欠百万却能当没事人?”
这让人想起 2021 年何炅父亲的债务风波。何畏拖欠 44 万债务 8 年不还,而何炅当时手握芒果超媒过亿原始股,录一期综艺酬劳就远超欠款,却任由父亲被贴上 “老赖” 标签。于谦的操作几乎是翻版:同样是 “能力范围内轻松偿还”,同样是 “拖延回避”,最终都栽在了 “信用” 二字上。
有人把这叫 “信用钝感症”—— 钱太多了,反而对信用失去了敏感度。在他们眼里,百来万的债务只是 “小零头”,却忘了信用这东西,从来不是用财富衡量的。就像网友说的:“你可以养得起千万的宠物,买得起百万的茶具,但欠的钱不还,再厚的家底也遮不住穷酸的人品。”
03
从《老师・好》到债务缠身:影视圈的 “熟人坑” 有多深?
于谦怎么会踩上墨客行这个 “雷”?答案藏在 “熟人圈子” 这四个字里。
2019 年,于谦主演的《老师・好》大获成功,而这部电影的导演正是张栾 —— 墨客行影业的股东之一,也是德云社的老合作伙伴。有了这层 “自己人” 的关系,再加上爆款电影的背书,于谦入股时几乎没犹豫。这种 “靠人情投资” 的模式,在影视圈太常见了。
可熟人联手的甜蜜期往往很短。墨客行之后接连押错宝,《雄狮少年 2》等项目血本无归,资金链直接断裂。更荒唐的是,公司连基本的风险把控都没有,为了抢项目签下高额票房对赌协议,结果片子一赔,就引发一连串官司。这种 “拍脑袋投资”,与其说是做生意,不如说是一场豪赌。
于谦作为股东,即便不参与日常经营,也该对公司状况有所了解。可从 2022 年公司首次被执行,到 2025 年债务滚到 7500 万,他始终 “隐身”,既没出面协调,也没履行股东出资义务。这种 “只享收益、不担风险” 的态度,彻底败光了路人缘。
影视圈的资本游戏里,这样的 “熟人坑” 比比皆是。前有吴秀波投资好友公司血本无归,后有冯小刚被华谊兄弟套牢,现在于谦又栽在了 “德云社熟人” 的项目上。这恰恰暴露了行业的通病:比起专业的尽职调查,大家更相信 “圈子里的人”;比起长期的风险管控,更沉迷短期的爆款红利。可一旦潮水退去,裸泳的从来都是那些轻信 “人情” 的人。
04
人设崩了不可怕,信用没了才致命:明星该懂的 “底线逻辑”
于谦的口碑翻车,本质上是 “人设” 与 “行为” 的严重割裂。
二十多年来,他在观众心里的形象一直是 “忠厚老实”“与世无争”:台上陪着郭德纲插科打诨,台下专心养马遛鸟,一副 “钱够花、事不多” 的佛系模样。这种 “反差萌” 让他圈粉无数,甚至有人说 “德云社可以没有郭德纲,但不能没有于谦”。
可这次的债务风波,彻底撕碎了这层滤镜。公众发现,那个说着 “抽烟喝酒烫头” 的随性大叔,在真金白银的责任面前,一点都不 “随性”,反而透着精明的算计。更让人失望的是他的沉默 —— 面对 111 万欠款的质疑,他既不回应是否会履行责任,也不解释事情原委,任由舆论发酵。
反观同样深陷债务危机的罗永浩,境遇就完全不同。当年欠下 6 亿巨债,他没有回避,而是公开道歉,靠直播带货一点点还债,最终不仅还清欠款,还赢得了 “真男人” 的口碑。两相对比,差距一目了然:罗永浩输了钱,赢了信用;于谦没输钱,却丢了人心。
这世上最值钱的从来不是名气和财富,而是信用。何炅父亲的债务风波后,何炅的商业合作断崖式下跌;范冰冰偷税事件后,至今难以回归主流视野;现在轮到于谦,不少网友已经开始抵制他的新作品。这些教训都在说明:明星的光环或许能掩盖一时的过错,但绝对捂不住失去信用的黑洞。
05
结尾:别让 “金山银山”,败给 “小小欠条”
截至目前,于谦仍未对债务问题作出回应,墨客行影业的 111 万执行款也尚未清偿。但这场风波留下的讨论,早已超出了 “明星欠债” 本身。
它让我们看到,在资本的裹挟下,有些明星早已忘了 “信用” 二字的重量。他们坐拥金山银山,却对百来万的债务视而不见;享受着公众赋予的名气红利,却不愿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可他们忘了,公众的喜欢从来不是 “永久饭票”,人设崩塌可能只需要一张法院的执行公告。
更值得警惕的是 “于谦式危机” 背后的行业乱象:熟人抱团的盲目投资、认缴制下的责任空转、高利润掩盖的风险漏洞。这些问题不解决,还会有下一个 “于谦” 栽跟头,还会有更多普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
于谦在相声里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心。” 现在看来,他的修行还差得远。111 万不多,却能照出人心;马场再大,也装不下失去的信用。
来源:娱乐每日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