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间里的“银发围猎” 1.61亿老年网民如何避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23:33 1

摘要:清晨七点的闹钟不是为了晨练,而是赶去打卡私域直播间;老人通过“秘密链接”买的山药粉吃坏了身体,却连退货按钮都找不到;独居老人把主播当“亲儿女”,每月退休金大半花在不值钱的杂牌货上……这不是个别家庭的烦恼,而是我国1.61亿老年网民正在遭遇的新型消费陷阱。

清晨七点的闹钟不是为了晨练,而是赶去打卡私域直播间;老人通过“秘密链接”买的山药粉吃坏了身体,却连退货按钮都找不到;独居老人把主播当“亲儿女”,每月退休金大半花在不值钱的杂牌货上……这不是个别家庭的烦恼,而是我国1.61亿老年网民正在遭遇的新型消费陷阱。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当“银发族”热情拥抱数字生活,一批商家却将私域直播变成逃避监管的“暗箱”,用情感围猎与技术障眼法布设层层陷阱。中国城市报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目前我国已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私域直播平台6件,直播商家24件,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拟处罚没金额约663万元。

暗域围猎:

从送鸡蛋到“洗脑”步步为营

“妈,这山药粉别再吃了,医生说您血糖升高和它有关系!”北京市民常先生拿着化验单的手不停发抖,母亲床头那罐印着“养生神粉”的罐子,已经空了大半。更让他揪心的是,母亲每天定三个闹钟打卡的直播间自己却连入口都找不到。

这便是近期在老年群体中蔓延的私域直播消费陷阱。与抖音、淘宝等公域直播不同,这类直播藏在微信群的专属链接里,用H5、小程序等形式搭建起“隐秘空间”。常先生回忆,母亲是在小区门口领了两斤免费鸡蛋后,被销售员拉进一个名为“健康养生群”的微信群,从此成了私域直播的“忠实观众”。

“直播间需要会员手机号才能登录,年轻人根本进不去,连线下的体验店都不让年轻人踏进门。”常先生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许多私域直播间的老年用户,都是被“免费礼品”诱导入群的,小到鸡蛋、挂面,大到保温杯、按摩仪,这些低成本的赠品成了私域围猎的“敲门砖”。

中国城市报记者经调查了解到,在这些封闭直播间里,骗术早已形成标准化“流水线”。主播们先是给自己打造“李教授”“张医生”“王主任”等虚假人设,有的甚至伪造医学资质证书;接着通过剧本摆拍的“康复案例”制造焦虑,比如让“患者”讲述自己患高血压多年,吃了某款产品后血压恢复正常;再辅以AI合成的“权威报告”增强可信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直播精准围猎了“老漂族”的孤独。在北京忙于工作的赵婷发现,随迁到北京的父母最近迷上了私域直播购物,家里堆满了各种杂牌抽纸、品相极差的“有机蔬菜”,还有蛋黄颜色诡异的“可生食鸡蛋”。“他们不是缺这点东西,是主播每天早晚问好,唱老歌拉家常,似乎比我这亲闺女还‘贴心’。”

赵婷的话语戳中了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的关键——商家会通过线下收集户口信息,给老人进行精准分类,将“老漂族”单独拉进专属微信群,用情感攻势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公域直播平台监管严,私域相对来说门槛很低。只要抓准老人的孤独感,跟他们处成‘家人’,赚钱太容易了。”赵婷在与中国城市报记者的交流中,毫不避讳地说出了其中的“门道”。

维权困局:

“无痕交易”下的取证之难

当常先生想为母亲的健康维权时,才发现这场交易早已被设计成维权困局。他翻遍母亲的手机,找不到正规的购物订单,只有给“专属客服”的微信转账记录;想回放直播内容找虚假宣传的证据,却发现直播间链接早已失效——私域直播大多“一次一换链接”,且没有任何回放功能。

“私域直播的核心陷阱,就是‘脱平台’交易。”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商家刻意割裂交易链条,直播平台负责引流,微信客服对接下单,第三方账户收款,发货地址又是临时租用的仓库,每个环节都藏着猫腻,就是为了逃避监管和后续维权。”

9月,中国消费者杂志社联合16个省市消协组织发布的《“护银龄 破暗域”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老年消费者在私域直播购物时,遭遇过“商品以次充好(42.35%)”“退换货难(15.41%)”“售后拉黑(9.77%)”“记录难查(9.34%)”“付款不发货(6.53%)”等多种问题。另外,私域直播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60.79%)、聊天截图(51.05%),关键的“直播录屏”仅有14.32%的消费者有保存意识,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有消协工作人员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了近期收到的投诉记录:一位独居老人花800元买的“抗癌灵芝”,收到货后发现实际是普通香菇粉,但老人除了微信转账截图,没有任何商品凭证;另一位老人被主播诱导充值5000元“会员费”,说充值后能享受“一对一健康咨询”和“专属折扣”,可等老人想退款时,发现客服已将其拉黑,直播间也解散了。

“最棘手的是‘隐形消费’。”该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有些私域直播间只“科普”不直接售货,主播在直播间里讲完产品功效后,让有需求的老人私下联系“专属客服”下单,连聊天记录都能随时删除。这种“无痕操作”让很多投诉陷入僵局,老人明明花了钱,却拿不出有效的交易证据。

法律层面的困境同样突出。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律师耿子健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说明,私域直播的经营主体往往是 “三无公司”,有的甚至借用他人营业执照开展经营,一旦出现问题就“跑路换壳”,让消费者找不到追责对象。“老人手里的付款记录只能证明转了钱,很难证明是购买商品的交易款;没有直播回放,虚假宣传就死无对证。”耿子健透露,在他经手的老年群体私域直播维权案例中,超半数维权者因证据不足被迫撤诉。

家庭沟通的障碍,让维权更是雪上加霜。常先生曾试着和母亲聊起私域直播购物的风险,话没说完就被母亲轻轻打断:“人家主播每天都问我血压怎么样,提醒我添衣服,你忙工作的时候,也没顾上这么细啊。” 一句话让常先生哑口无言,他忽然意识到,母亲在意的不只是商品,更是那份被关注的“温情”。

破局之道:

监管、平台、家庭需协同守护

《2024年中国私域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私域电商交易规模同比增长8.69%,成为电商行业的重要增长极。但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针对老年人的私域直播乱象也日益凸显,如何区分私域直播与虚假宣传的界限,成为行业治理的关键。

“私域直播本身是一种中性的营销工具,而虚假宣传则是明确的违法行为。”耿子健强调,私域直播的合法性取决于其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对于经营者而言,开展私域直播时务必守住法律底线,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真实、准确地介绍商品和服务,不得编造虚假功效、伪造权威资质。对于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则需谨慎识别、理性判断,留意直播间里的“专家”是否公示了真实可信的资质,警惕那些宣称“包治百病”“神奇疗效”的宣传,不给虚假宣传可乘之机。

袁帅同时建议,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私域直播的内容与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存证,从技术层面破解取证难题。还应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简化老年消费者的举报流程,让监管部门能快速联动、形成合力,筑牢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屏障。

“银发经济不能变成‘收割经济’,私域直播更不能沦为违法温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怡然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行业治理的核心,“面对1.61亿老年网民的消费安全需求,需尝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技术监管为防线、家庭关爱为根基、社会支持为网络的‘四位一体’协同防护体系。”

刘怡然展开来讲,政府应发挥统筹、保障与执法的核心作用,除制定法规与公共教育外,更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坚决惩戒,增强法律威慑力。

私域直播平台需落实主体责任,主动运用技术手段识别并限制高风险直播间,拦截违规链接,封禁问题账号,并设置清晰便捷的举报入口,确保老年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获得平台与官方援助。

家庭是防护体系的根基,子女应多陪伴老人,承担“数字反哺”责任,在尊重其认知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沟通、共同分析案例等方式探讨诈骗风险,经老人允许后,可协助设置支付限额、安装国家反诈中心应用,将关怀落到实处。

社会各方需共同织就支持网络,社区可开展案例式防骗宣传,邀请民警、消协人员现场讲解,公益组织开发适老“数字素养”课程,媒体加强反诈公益宣传,营造“全民反诈”氛围,系统提升老年人的风险辨识能力。

“当1.61亿老人走进数字世界,我们不能让他们独自面对陷阱。”在刘怡然看来,从监管的“利剑”到平台的“屏障”,从家庭的“陪伴”到社会的“守护”,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银发族”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安全消费、舒心生活。

编辑手记

破私域“围猎”,为银发消费筑盾

私域直播正沦为“坑老”骗局的重灾区。当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警示、央视的曝光与多地监管整治相继发力,这场针对老年群体的隐秘欺诈,终于被拉至阳光之下,也让“银发族”的网络消费安全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考题。

私域直播的“隐身术”,是骗局屡禁不止的关键。借助微信社群、加密链接等渠道,不法分子将老年人从“公域”精准导入封闭空间,用“进群领鸡蛋”“答题得红包”等小利完成初步筛选。直播中,“杨主任”“李专家”等虚假人设温情喊话,AI造假与剧本演绎渲染产品神效,而“播完即删”“解散群组”的操作,则让取证维权难上加难。这种“情感铺垫+技术隐身+快速跑路”的套路,精准击中了老年人健康焦虑与情感空虚的软肋,更利用了私域监管的传统盲区。

整治此类乱象,绝非单一环节发力就能见效。监管部门需主动破局,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穿透私域壁垒,对“免费领礼拉群”“假义诊”等场景实施精准监测,同时明确直播数据留存义务,破解“取证无门”的困境。正如市场监管总局的专项整治行动所示,唯有对违法主体实施全链条打击,才能形成震慑效应。平台更不能以“私域封闭”为由推卸责任。在准入环节,需严格核查“专家”资质与经营许可;直播中,应对可疑内容标注警示标签;直播后,需留存视频以备查验。子女更应主动成为父母的“安全顾问”——帮其设置支付限额,教他们识别资质骗局,用日常陪伴填补老人情感空缺。

私域直播本是连接信任的桥梁,不该沦为吞噬养老钱的黑洞。从监管技术的迭代到平台责任的压实,从家庭陪伴的升温到老年网络素养的提升,唯有多方合力,才能刺破骗局的伪装,让“银发族”在数字时代消费得安心、舒心。这既是法治对欺诈行为的零容忍,更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应有温情。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编辑:刘 蕾

来源:中国城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