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牌见效!特朗普下调对华关税,美国豆农终于盼来中国订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23:36 1

摘要:10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更新关税清单,将此前加征的549项中国商品关税税率下调5%-10%,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消息一出,国内稀土行业协会当天就发布数据,9月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减少18%,而美国企业的稀土进口成本同比上涨22%

Ai主播讲新闻

10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更新关税清单,将此前加征的549项中国商品关税税率下调5%-10%,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消息一出,国内稀土行业协会当天就发布数据,9月中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减少18%,而美国企业的稀土进口成本同比上涨22%。这两件事凑在一起,让“稀土牌见效”的说法在社交平台传开。

这还没完,关税下调的同时,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传来消息。10月29日,三批总计12万吨的美国大豆从衣阿华州得梅因港装船,目的地是中国青岛港和宁波港。衣阿华州大豆协会会长约翰·海斯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今年以来单次最大规模的对华出口订单,豆农们终于能松口气了”。

关于稀土和关税的关联,得从美国的产业现状说起。美国国防部2024年发布的《关键矿产报告》显示,美国在稀土永磁材料上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2%,而这些材料主要来自中国。2024年上半年,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量减少后,美国特斯拉、通用等车企的电机生产就出现了断供风险,特斯拉得州工厂甚至被迫减产15%。这大概是特朗普政府松口下调关税的直接原因。

但关税下调不是“一刀切”。仔细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清单,下调关税的多是美国本土难以生产、且短期内找不到替代来源的商品。比如电动汽车用的稀土永磁电机、半导体制造用的稀土掺杂剂,而像家具、服装等可替代商品,关税税率基本没动。这种“精准调整”,说白了就是想在减少自身产业损失的同时,尽量维持对华贸易施压的筹码。

在这期间,美豆农的处境其实早就亮了红灯。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1-9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仅为890万吨,同比减少31%,库存积压量却达到了1200万吨。衣阿华州的豆农汤姆·威尔逊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展示自家仓库里堆积的大豆袋,吐槽“再不卖出去,今年的种植成本都收不回来”。这次12万吨大豆订单,对他们来说更像是“救命钱”。

这种大豆出口的回暖,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直接相关。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国内饲料产量同比增长8%,对豆粕的需求随之上升,而豆粕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同时,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也在10月启动了新一轮大豆收购,补充国内库存,这些需求叠加,让美国豆农看到了机会,也给了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让步”的理由。

不过,所谓“稀土牌见效”的说法,也不能完全算对。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强调,中国对稀土出口的调整,是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而非“贸易施压工具”。2024年出台的《稀土管理条例》明确,稀土出口配额的制定主要参考国内产能、环保标准和国际市场需求,和中美关税谈判没有直接挂钩,这一点,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关税下调后的记者会上也间接承认,说“中方的稀土政策符合国际规则”。

美国国内对关税下调的反应也不一致。美国制造业协会发文欢迎,说“这能降低企业成本,保住本土就业”;但美国商会却提出反对,认为“关税下调会削弱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优势”。这种分歧,其实反映了美国不同行业的利益诉求,依赖中国稀土和零部件的制造业希望松绑,而能找到替代市场的行业则想继续维持关税施压。

把时间线拉得再长些,这种“关税调整+农产品出口”的组合拳,特朗普政府之前也用过。2020年,为了缓解美豆农因对华关税遭受的损失,美国政府一边给豆农发放补贴,一边推动中国增加大豆进口。但这次不一样,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农业补贴预算已经用完,没法再靠“撒钱”安抚豆农,只能通过下调关税、推动出口来解决问题,这也说明,美国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

关于稀土的重要性,这里得补个常识。稀土不是“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其中钕、钐等元素是制造永磁电机、导弹制导系统的关键材料。美国F-35战斗机的发动机、“宙斯盾”舰的雷达,都离不开中国生产的高纯度稀土永磁体。之前美国试图在澳大利亚、非洲建稀土工厂,但产能要到2027年后才能释放,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中国供应,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不敢在稀土相关商品上继续加税的核心原因。

现在网上有人说“中国靠稀土赢了关税战”,这种说法有点简单化。中美贸易是双向依存的,中国需要美国的大豆、农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美国需要中国的稀土、制造业产品来维持产业运转。这次关税下调和大豆出口,更像是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一次“利益平衡”,而非单方面的“胜利”或“让步”。

10月3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上半月,中国自美进口大豆到港量同比增长23%,而自美进口的稀土相关商品金额同比下降15%。这种数据对比,其实说明双方的贸易调整还在继续。特朗普政府下调关税,是为了缓解国内产业和农业的压力;中国增加大豆进口,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说到底,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靠关税施压或单方面“出牌”,最终只会两败俱伤。

美豆农约翰·海斯在采访里说的一句话很实在:“我们不管什么‘牌’,只关心大豆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拿到钱。”这句话其实点透了贸易的本质,抛开政治博弈的噱头,企业和从业者的实际利益,才是决定贸易走向的关键。未来中美贸易的走向,或许还会有摩擦,但像这次这样通过“关税调整+订单对接”实现利益平衡的方式,可能会成为更多领域的选择。毕竟,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才能让双方都“笑出来”。

来源:红茶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