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赵拿着那份快递来的法律文书,手一直在抖。两个月前,她因为和前同事闹矛盾,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我只是发了句气话,怎么就收到了法院传票?”
小赵拿着那份快递来的法律文书,手一直在抖。两个月前,她因为和前同事闹矛盾,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有些人表面正义,其实就是个小偷。”
这条朋友圈发出去没多久,点赞的、评论的都有。几天后,她的前同事小陈看到后截图取证,直接起诉她侵犯名誉权。
小赵原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这句话竟然让她惹上官司。
一、言论自由 ≠ 随意诽谤
很多人觉得:“我发在自己朋友圈里,又没@别人,凭什么算诽谤?”
但事实上,《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
朋友圈虽然是“半私密空间”,但只要设置了“公开”“朋友可见”,或者被截图传播出去,就属于公开发布行为。
换句话说,只要你的言论被他人看到、转发,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二、什么算“名誉侵权”?
法律上,一般满足以下条件:
行为存在:确实发表了侮辱、诽谤、歪曲事实的言论;
指向明确:能让他人识别出被说的人是谁(哪怕没写名字,但圈子里都知道);
内容失实:言论与事实不符;
造成损害:影响他人名誉、工作或生活;
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传播虚假信息。
比如:
在群聊里说“某某偷公司钱”;
在朋友圈暗示某人“做人不正”;
转发别人造谣的信息并评论“果然如此”;
这些都可能被认定为名誉侵权。
三、常见的几个误区
“没点名就不算诽谤”
错。只要别人能从语境中判断出你指的是谁,就算。
“只是转发,没编造”
错。转发谣言同样承担连带责任,法律要求“核实后再传播”。
“开玩笑、说气话而已”
错。只要造成实际负面影响,就可能被起诉。
四、真实案例
案例一:
江苏一男子在朋友圈发文称同事“贪污公司资金”,并配上照片。法院认定该言论失实,构成名誉侵权,判令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1万元。
案例二:
某小区业主在群里发消息说物业“私吞维修基金”,后来证实并非事实。法院判决该业主需向物业公开致歉,并赔偿3000元。
案例三:
一名网友在微博上转发“某女演员整容失败”的帖子,并评论“果然假脸”。演员起诉后,法院认定转发人未核实事实,构成侵权,判赔1万元。
这些案例说明:社交平台上的一句话,可能要为此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五、如果被人造谣,怎么办?
及时取证
截图、录屏、保存网页源代码,证明内容确实发布过。
私下沟通
如果对方愿意删除并道歉,可以优先和解。
报警或起诉
一般的诽谤、侮辱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若情节严重、传播范围广,可能构成刑事诽谤罪。
要求公开道歉与赔偿
根据侵权后果,可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律师费等。
六、如何避免踩雷?
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特别是涉及他人隐私、工作单位、财产的内容。
不在网络上发泄私人情绪
一时冲动的“爆料”最容易出事。
注意朋友圈可见范围
关闭“公开”,避免信息扩散。
保持证据意识
如果自己被诽谤,要第一时间截图保存,不要删评论。
七、法律小科普:民事与刑事的界限
民事侵权:传播谣言造成损失,但情节较轻;
刑事诽谤(《刑法》第246条):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严重损害他人名誉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换句话说——网络“键盘一敲”,在情节严重时,真的可能“敲进牢房”。
八、总结
回到开头的小赵,她的那条朋友圈最终被法院认定为名誉侵权。虽然她没有直接写名字,但同事之间都能判断出被指的人是谁,且造成了对方的名誉损害。法院判决她删除内容、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
判决后,小赵感叹:“原来一句气话,也能变成一场官司。”
来源:阵阵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