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四川广汉挖出三星堆那堆青铜器时,有个眼睛竖着长的面具让专家们犯了难。翻遍资料最后在东晋人写的《华阳国志》里找到句“蜀侯蚕丛,其目纵”,才给这青铜脸儿起了“纵目面具”的名字。这事听起来挺合理,可争议从那会儿就开始了。
1986年四川广汉挖出三星堆那堆青铜器时,有个眼睛竖着长的面具让专家们犯了难。翻遍资料最后在东晋人写的《华阳国志》里找到句“蜀侯蚕丛,其目纵”,才给这青铜脸儿起了“纵目面具”的名字。这事听起来挺合理,可争议从那会儿就开始了。
有人说那面具眼眶外挑确实是古书记载的“纵目”,也有人觉得这可能只是神话传说,不能直接当历史证据。更有人跳出来问,为啥要用1600多年前的书给三千年前的文物命名?这事搁现在都还在吵。
考古队说命名有讲究,面具眼型确实特别,和古籍里的“纵目”能对上号。但问题来了,“纵目”到底是真人长相还是神话符号?古文里“纵”字意思多着呢,指方向还是夸大造型?学者们开会都能吵一整天。
《华阳国志》这本书现在越来越重要了,崇州还搞了个全媒体项目,用这本书讲三星堆、说成都城起源。节目刚播完,网上就炸了锅。有的夸终于把冷门书做成了文化IP,有的担心神化过度会乱带节奏。
文创市场更热闹,钥匙扣冰箱贴上全是夸张的大眼睛青铜面具。商家说这是文化活了,反对的说这就是在玩概念。游客看展直呼“这不就是瞪眼吗”,专家急得直跺脚说别往神秘主义带偏。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还记载了“天府之国”这词最早的出处。现在讨论成都城市性格,总绕不开这本古书。可问题也多了,用东晋人写的老书解释三千年前的东西靠谱吗?学术界说需要小心论证,媒体喊着赶紧做传播,两边僵住啦。
最近短视频里满天飞的“纵目面具”解说,三十秒带过考古过程直接上结论。学者怕观众误解以为古人真长着竖眼睛,媒体却说太较真没人爱看。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在连文创开发都吵成一团。有人想把纵目做成城市符号到处刷屏,文保单位急了说别过度商业化。观众自己也分阵营,有的就爱玄幻风,有的非要揪着证据不放,搞得事儿更难办。
回头再看这起争议,《华阳国志》既是解谜钥匙也是烫手山芋。考古队说还得靠出土实证说话,光有古书不够。这些年新发现越来越多,也许能慢慢说清那些悬而未决的谜团,但眼下争论还停不下来。
来源:天真的橡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