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萃、氮气与文化符号:冰咖啡不眠进化史-即使下雪,也要喝冰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2:59 1

摘要:在纽约的雪地里,有人裹着厚外套、手捧一杯冰咖啡——官方账号甚至还拍下这一幕发到推特上,配文“#OnlyInNYC”。这杯带冰的饮料,不仅没有让人暖和,反而像是要把手指冻掉。但它似乎成了某种文化宣言:季节随你变,咖啡要加冰。

在纽约的雪地里,有人裹着厚外套、手捧一杯冰咖啡——官方账号甚至还拍下这一幕发到推特上,配文“#OnlyInNYC”。这杯带冰的饮料,不仅没有让人暖和,反而像是要把手指冻掉。但它似乎成了某种文化宣言:季节随你变,咖啡要加冰。

调查数据显示,冬天喝冰咖啡的趋势正在上升。 早在2011年,Dunkin’ Donuts(当时还没简化名字)的一项调查就发现,84% 的受访者表示那年冬天比上一年喝了更多冰咖啡,86%的人则比三年前喝得更多。为应对这种“逆天需求”,Dunkin’甚至推出了“双层杯”——在塑料杯外再套一层泡沫杯,好让冰咖啡能在新英格兰的严冬里生存。

对来自南加州的人来说,这没什么奇怪:一年四季都是“冰咖啡季”。但当作者搬到东岸后,她开始好奇,那些在暴雪中仍坚持点冰咖啡的人,是单纯的固执,还是某种都市信仰?

冰咖啡的起源故事像咖啡本身一样模糊。 最早的雏形是19世纪在阿尔及利亚出现的“mazagran”——甜咖啡糖浆兑冷水。法国殖民军把它带回欧洲。此后,各国衍生出自己的版本:希腊的frappé、日本的冰手冲、德国的冰咖啡(甚至加冰淇淋)、越南的炼乳咖啡。真正让冰咖啡流行起来的,是19世纪的“冰贸易”,以及20世纪家用冰箱的普及。

在美国,广告商早在上世纪初就看中了这门生意。1922年的《咖啡全书》记录,当时商家为了卖出更多咖啡豆,开始推广“新的喝法”——夏天喝冰的、冬天喝加料的。1938年,美国咖啡局发起了第一届“冰咖啡周”,明确定位它为“夏日最爱的饮品”,广告里还有一只拿着冰咖啡的北极熊,宣布饮料让夏天“bear-able(熊受得了)”。一年后,纽约世博会甚至设立了“冰咖啡日”。

几十年后,冰咖啡仍是夏天的代名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场危机让它被“解冻”。当时软饮料巨头开始进军咖啡市场——推出“早晨喝可乐”或“Pepsi A.M.”的广告,吓坏了咖啡业。彼时美国的咖啡消费量下降到不足一半人口。为了挽救市场,咖啡商们盯上了大学生——冰咖啡成了他们的“入门药”。

1989年,《纽约时报》写道:“冰咖啡是咖啡业为争夺‘膀胱份额’打出的最新牌。”业内预测,未来十年“咖啡将以冷饮的形式被推广”。事实确实如此。2000年代中期,随着星巴克、Dunkin’和麦当劳纷纷推出冰咖啡,销售额开始回升。2015年冷萃登上星巴克菜单后,更让冰咖啡变成了国民饮品。

到去年,《Nation’s Restaurant News》报道,冷萃、氮气咖啡、冰拿铁和各种冰混饮已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冰咖啡也在文化层面被重新定义。评论人Sam Manzella曾半开玩笑地说,它如今“之于酷儿社群,就像白葡萄酒之于郊区妈妈”。Gothamist采访的几位冬天也点冰咖啡的忠实拥趸,多来自新英格兰,他们的理由简单:“不论是8度还是80度,冰咖啡都没问题。”

美国国家咖啡协会会长Bill Murray也表示:“如今饮品选择更丰富,消费者已开始全年喝冰咖啡。”市场研究机构Mintel的数据显示,2013至2017年间,冰咖啡全球销量每年增长至少10%。换句话说,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愿意在寒风中冻着手,换取那一口熟悉的冰感与咖啡因。

Dunkin’虽然拒绝提供最新数据,但公关部门的回信意味深长:“我们深知顾客有多爱他们的冰咖啡,即使是在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见尘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