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输尿管结石是指从肾脏掉入输尿管里的小石头,它会堵住尿液的通道,引起剧烈疼痛。很多人第一次发作,会突然感到一侧腰部或下腹部像刀割一样的疼,疼痛常放射到腹股沟或大腿内侧,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结石主要是因为喝水太少、出汗多、爱吃高盐高蛋白的食物
输尿管结石是指从肾脏掉入输尿管里的小石头,它会堵住尿液的通道,引起剧烈疼痛。很多人第一次发作,会突然感到一侧腰部或下腹部像刀割一样的疼,疼痛常放射到腹股沟或大腿内侧,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结石主要是因为喝水太少、出汗多、爱吃高盐高蛋白的食物、或常久坐导致尿液浓缩、矿物质析出形成的。小结石(直径小于5毫米)有时能随尿排出,多喝水、适量活动可帮助排石;但若结石较大或引起剧烈疼痛、发热、尿路感染,就要及时去医院,通过药物、体外碎石或手术取出。记住:腰痛不一定是腰肌劳损,也可能是结石作怪,千万别拖!
2019年,35岁的徐思远是一名来自深圳某家时尚杂志社的编辑。每逢刊物截稿期,他的生活几乎被稿件、图片、排版和校对淹没。手机24小时震动,邮箱里永远堆满未回复的稿件修改意见。最忙的那段时间徐思远甚至白天忙采访,晚上改稿子,凌晨还得与排版对齐。他常笑自己是活在截稿线上的人。可人也不是铁打的,于是为了提神,徐思远不知不觉成了重度咖啡依赖者。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两只马克杯,一杯喝着,一杯泡着。美式、浓缩、摩卡、冷萃轮流上阵,几乎成了他的精神续命液。越忙徐思远越喝得凶,有时一天能喝下六七杯。午餐常常是外卖或三明治,水却几乎不碰。长此以往,体内代谢负担加重,尿液浓缩,矿物质沉积——而他对此毫不知情。
2019年5月3日上午,徐思远正赶着给下一期专题写导语,连咖啡都顾不上喝。他已经连续坐了四个小时,眼睛紧盯屏幕,脑子里还在构思标题。徐思远正打算起身伸懒腰时,一股尿意突然袭来。他快步走到洗手间,却发现尿流不知怎的断断续续,尿量极少,还伴着轻微刺痛。起初徐思远没太在意,只皱了皱眉,心想可能是喝咖啡太多导致的刺激。可回到工位不到二十分钟,那种尿意又迅速袭来,像有人在膀胱里拉扯一样。他忍着去了第二次,依旧只排出几滴,还感觉尿道发紧、发烫。徐思远看着那淡淡的尿色,有一瞬间的迟疑,但最终还是低头继续打字,告诉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心里压根就没当回事。
5月28日傍晚时分,徐思远正在核对杂志最后一版,时间紧迫,他几乎没抬头。可就在按下“保存”的那一刻,一阵隐隐的胀痛突然从腰部传来,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体内缓缓挤压一般。徐思远皱起眉,下意识地弯了腰,想调整姿势缓解,却发现疼痛不但没减轻,反而一阵阵往下坠,扩散到下腹。他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手指在键盘上停顿良久,额头也不由得渗出细密的汗。他强迫自己再坚持几分钟,试图完成校稿,可疼痛像被人拧紧的绳子,一圈一圈勒住下腹,让他忍不住咬牙低喘,整个人几乎缩成一团。
几分钟后,疼痛突然而猛烈地爆发,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从腰侧深处劈开。徐思远猛地站起,椅子在身后“砰”的一声倒下,脸色瞬间惨白,冷汗顺着鬓角直流。他捂着腰,一步步挪向洗手间,几乎是拖着身子。很快,尿意再次袭来,他忍着剧痛弯腰排尿,结果只看到一股混浊的红色液体流出,浑浊不堪。与此同时,疼痛越来越凶猛,疼得徐思远眼前一黑,整个人险些跪倒。他扶着墙,气息紊乱,额头贴着冰冷的瓷砖,几乎连呼吸都带着痛。好在此时正好有同事进来上厕所,一看到瘫坐在地上、脸色发白的徐思远,立马吓得大叫,随后赶紧叫人帮忙并拨打了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时,徐思远疼得几乎说不出话,整张脸蜡白,手死死捂着右侧腰腹。急诊医生立即安排他进行血尿常规、尿路平片和泌尿系CT等检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尿常规显示镜下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结晶体,提示泌尿道有出血与结石迹象;泌尿系统CT平扫:右侧输尿管中段可见约5.3mm×4.7mm高密度影,右肾集合系统轻度扩张,提示尿液排出受阻。影像科报告最终结论:右侧输尿管结石并轻度肾积水。医生将报告打印出来递给他,语气严肃地说:“你的疼痛,就是它在作怪。”
听到“结石”两个字,徐思远的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他记得自己饮食并不重油重盐,也不怎么出汗,怎么还会得?徐思远虚弱地问:“我平时喝水也不少,怎么还会有这种问题?”医生让他缓缓坐下,解释道:“水喝得多不等于喝得对。你常常长时间久坐、憋尿,加上长期啡摄入过量,这些因素叠加,让尿液长期浓缩,矿物质就容易沉积成结晶。再加上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肾脏代谢速度减慢,结石便一点点形成。”徐思远低头沉默,喃喃道:“原来一直忽略的小习惯,最后都成了病因。”医生补充说:“输尿管结石常在压力大的人群中出现,特别是编辑、程序员、司机等久坐职业。你这颗结石虽不算大,但位置特殊,若拖延不治,容易堵塞尿路,引起感染或肾积水加重。”
医生根据影像结果评估,认为徐思远的结石大小有自然排出的可能,无需立即手术,于是给他开具了“排石颗粒”作为首选药物,并叮嘱按疗程服用。医生解释道:“排石颗粒是一种中西药结合制剂,主要通过利尿、解痉和平滑肌松弛作用,帮助结石顺利排出,同时减轻疼痛。它能让输尿管轻度扩张,使结石随尿液自然滑出体外。”徐思远一边听,一边点头,神情仍有些惶恐。医生又补充道:“在服药期间要大量饮水,每天至少两千毫升以上,保持尿液清亮。避免吃太咸、太油或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芹菜、坚果、咖啡等,这些都会增加复发风险。结石一旦卡住不动,或疼痛持续不缓,就必须立即回医院复查。”
在开完药单后,医生看着他,语气稍缓,却仍郑重其事地叮嘱:“这类结石很容易复发。别以为排出来就万事大吉。排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预防。”医生拿出一张纸,写下几条建议:第一,多喝白水,不渴也要喝;第二,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工作两小时要起身活动五分钟;第三,控制咖啡、浓茶、含糖饮料摄入;第四,保持良好作息,减少肾脏负担。”他说:“肾和输尿管像一条细管道,它最怕的不是吃什么,而是长期堵着、挤着、累着。你这个职业容易忽视身体信号,今后要学会定时排空,别再拿时间换健康。”徐思远轻轻点头,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于是回到家后,徐思远严格遵照医生的嘱咐,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排石颗粒,坚持足量饮水。过去他常常用咖啡续命,现在换成了常温白水,每天定量两大瓶。在工作时,徐思远坚持每隔一小时就起身活动,伸展腰背,走到窗前深呼吸;晚饭后,他也不再埋头改稿,而是沿着小区慢跑两圈,让身体动起来。起初,徐思远排尿时仍能感到轻微灼痛,偶尔尿液略显浑浊,但随着疗程推进,疼痛逐渐减轻,尿液变得清亮。那段时间,他甚至用手机记下每日饮水量与排尿次数,生怕自己忘记。
9月3日,徐思远来到医院复查。泌尿系B超提示:双肾形态正常,集合系统未见扩张;右侧输尿管通畅,未见高回声团块影。尿常规结果显示:红细胞0-1/HP,白细胞阴性,无晶体析出;血肌酐78μmol/L,尿素氮5.6mmol/L,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医生看着报告笑道:“说明结石已经排出了,肾功能也恢复得很好。”徐思远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嘴角难得地浮现出笑意。然而,就在他以为一切都已恢复如常、身体彻底摆脱困扰的时候,新的异常却悄然出现了。
2020年11月4日,这天是周末,徐思远难得不用赶稿,午饭后悠闲地靠在沙发上看小说。不知怎的他总觉得整个人有些发沉,眼皮总是抬不起来。徐思远以为是昨晚睡得晚,就去冲了杯温水想提提神。可喝下去后,胃里泛起一阵反酸,胸口发闷,他皱着眉捂住腹部,缓了几秒才平复。坐下没多久,头又开始发胀,像被棉花团堵住,思绪迟钝,连文字都看不进去。徐思远起身想活动,却突然发现脚踝有点发紧,弯腰一看,脚面竟微微肿起。他心里一惊,用手指按了按皮肤,凹陷久久没弹回。他低声自语:“最近明明睡得挺好,怎么反而更乏了?”此时此刻,身体的疲惫像被浸透的棉布,一点点把徐思远拖进无力感中,连呼吸都显得沉重。
到了晚上,徐思远的状态急转直下。他刚洗完脸,就发现镜子里自己的眼皮肿得厉害,双颊浮肿得几乎变了形。徐思远心里发慌,伸手去摸,指尖能感到皮肤下那股胀胀的水感。还没来得及多想,一阵剧烈的恶心从胃里冲上来,他捂着嘴跑向洗手间,却只吐出一些淡黄色的苦水。紧接着,徐思远的胸口开始闷痛,心跳紊乱,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额头上汗珠不断滑落。徐思远的听到动静后赶紧冲过来查看情况,一进们,就看到徐思远蜷缩在地上,脸色惨白,额头布满冷汗,呼吸急促。她冲过去,一边扶徐思远,一边颤声问:“你怎么了?!”徐思远想开口,却只能发出微弱的喘息,唇色发青,眼神涣散。与此同时,那股无力感从四肢蔓延到全身,像是身体里的力气被一点点抽空。
徐思远的妻子慌乱地摸着他的额头和手臂,发现皮肤冰冷,脚踝肿得几乎撑破袜子。她瞬间意识到事情严重,立刻拿起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十几分钟后,救护车的警笛划破夜空,徐思远被抬上担架时,整个人已经意识模糊。妻子一路紧紧握着他的手,哭着不停喊他的名字。到了急诊室,医生立即为他建立静脉通路,接上心电监护。护士抽血、留尿、吸氧,一切都在紧张进行。化验结果很快出来——血肌酐高达920μmol/L,尿素氮超过40mmol/L,血钾明显升高。
主治医生看着报告,脸色凝重,快速下达指令:“立即转入肾内科,准备透析。”妻子站在病床旁,眼泪止不住地流。她看着那一串跳动的数字,心里发冷,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往下坠。第二天清晨,主治医生带着检查报告走进病房,神情沉重。他说:“你丈夫的肾脏几乎已经丧失功能,诊断结果是——慢性肾衰竭5期,也就是尿毒症。”徐思远半靠在病床上,听到“尿毒症”三个字时,瞳孔猛地收缩。他虚弱地问:“还能治好吗?”
医生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现在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身体代谢,除非能找到合适的肾源进行移植,否则这辈子都需要透析维持生命。”那一刻,空气凝固,妻子的哭声突然变得嘶哑,她捂住嘴,脸色惨白,眼泪不停往下掉。过了许久,徐思远妻子的手还在颤抖,嘴唇抿得发紫,喃喃着:“怎么会这样?他只是结石啊,怎么突然变成尿毒症了?医生不是说已经排干净了吗?他那么配合治疗,从不乱吃药,从不熬夜,为什么还是这样?”声音一遍比一遍低,却带着撕心裂肺的痛。
一旁的护士上前轻声安抚,她却情绪彻底崩溃,扑向医生,抓着白大褂几乎哭喊出来:“你们说要多喝水,他每天都量着喝;你们说要戒咖啡、戒重口味,他全都照做;你们说结石不大、注意饮食就好,他连最喜欢的红烧肉都不敢吃!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为什么明明都在复查、吃药、锻炼,肾还是坏了?是不是哪一步出了问题?是不是病情没查清?你们到底有没有告诉我们全部的真相?”她的声音哽咽又嘶哑,整条走廊都在回荡那股压抑的绝望。
医生沉默了很久,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只能轻声安抚:“我们理解你们的心情,徐先生现在的情况我们会尽全力维持。”等妻子情绪稍缓,他才默默回到办公室。深夜的灯光照在桌面上,他再次打开徐思远的病历,从最初确诊输尿管结石那一页开始,一页页翻看。那是一年前,他因腰部绞痛、血尿入院。复查记录写得清清楚楚:结石已清除,肾盂积水消失,双肾轮廓清晰,血肌酐稳定,尿常规无异常。
生活记录栏上也标注着:患者饮食清淡、低盐、足量饮水、规律随访、每日步行锻炼。门诊随访四次,均无特殊主诉。影像报告反复确认:无新生结石、无肾实质损伤。按理说,这是一位遵从医嘱堪称标准的患者——但病情却在一年内突然恶化,从恢复期直接坠入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到仅剩下透析维持。那种突变的轨迹,让医生自己也感到难以置信。
很快,医院召开了病例讨论会。主治医生、科主任、影像、检验、病理等多科联合分析,从术后感染、药物反应到隐性代谢病都一一排查。病例资料摊满一桌——术中记录无异常、术后指标平稳、影像显示肾皮质尚可,药物使用严格依指南;连饮食摄入、复诊频率都有家属签字确认。专家提出几种假设:免疫性肾损伤?病毒性肾炎?可血培养与尿培养均阴性;遗传代谢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正常;高血压或糖尿病肾损害?患者无此病史。讨论持续到凌晨,却没有任何突破——所有数据都无懈可击,但结果依旧无解。
第二天,医生再次见到了徐思远的妻子。她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声音沙哑却透着执拗:“你们说他该做的都做了,可为什么还是变成这样?结石没复发,饮食清淡,复查按时,连盐都不敢多放。他才三十六岁,怎么就要靠机器活?你们是医生,总得有个答案吧。是不是检查漏了?是不是有药伤了他的肾?别告诉我找不到原因,人不是一夜之间坏掉的。”
医生无言,试图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一丝线索。他将徐思远的妻子请进办公室,语气放缓,却依然带着专业的严谨:“能不能再帮我仔细回忆一下?徐思远……他真的每天都按时喝水吗?除了低盐饮食,他有没有偶尔喝咖啡、浓茶或者含糖饮料?有没有服用过止痛药、消炎药?透析前有没有出现过感冒、感染?作息规律吗?他工作压力大不大?比如深夜加班、赶稿?”
徐思远的妻子眼圈通红,声音哽咽:“主任,他早就戒了咖啡,连杂志社的同事请他喝一杯都拒绝。他每天都定闹钟提醒自己喝水,连夜里醒来都会补一杯温水。吃饭也极注意,饭菜清淡,油盐都称着放。透析前也没生病,作息比以前还规律,每晚十点上床睡觉。他是做编辑的,以前总赶稿,现在从不通宵了。药更不敢乱吃,连感冒都先打电话问医生才敢买药。”
说到这,她的情绪再也绷不住,泪如雨下,哽咽着喊:“我真的不明白啊,医生!他什么都照着你们说的做,戒掉咖啡、坚持运动、定时复查,去年还说一切正常,为什么今年就查出肾功能全坏了?你们说他能透析维持,可他才三十六岁,就得靠机器活下去,这要怎么熬?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主任沉默许久,只能轻声回应:“我们理解你的痛苦,但目前所有检查——从手术记录到药物监测、从血检指标到生活习惯评估——都没有发现明确诱因。这类病例临床上极罕见,属于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发展速度极快,我们也在持续研究。”他郑重地承诺:“病例会完整保存,继续随访分析,或许未来能找到真正的原因,给你们一个交代。”
几个月后,主任将徐思远的病例整理成详细档案,在全国肾脏病学术会上做了专题汇报。报告中,他详细展示了患者的手术经过、术后指标、随访记录和依从性数据,指出“这是一个遵循医嘱、生活规范,却仍快速进展为终身透析的典型病例”。台下数百名专家陷入沉思。最后,一直静静聆听的陈教授举起话筒,她是国内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多年研究慢性肾衰与尿毒症。
陈教授神情专注,语气平稳却带着穿透力:“我对这个病例非常感兴趣,但我想请教几个具体的问题——在病程的早期阶段,你们有没有做过尿白蛋白和肌酐比值的动态监测?有没有连续追踪过他在透析前的肾小管功能曲线?还有,他在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习惯,比如每天喝水的方式,是一口气喝完,还是分次慢饮?有没有服用过所谓的‘保肾’中成药或保健粉?”
会场一时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主治主任身上。主任沉思片刻,语气笃定:“这些我们都查过。术后监测非常规范,24小时尿蛋白多次复查,结果一直在安全区间;饮食和饮水的宣教也反复落实,分次饮水、限盐控蛋白都严格执行。患者及家属依从性极高,从不乱用药物,也没有服用任何保健品。我们可以确认——他与家人都非常重视健康,没有违背医嘱的情况。”
“不。”陈教授轻轻摇头,眼神深邃,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冷静的锋芒,“你们看得太表面了。当一个病人在大方向上几乎无可挑剔时,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最细枝末节的地方。”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这些细节,往往才是病变真正的突破口。””这句话让众人都有些一头雾水,而她下一个问题,更是此前没有任何医生专家提出过的细节。
主任愣住了,额头的青筋微微跳动,隐隐有些不安。那天晚上,他重新联系了徐思远的妻子,按陈教授的提醒,详细追问生活细节。没想到,妻子果真想起了一件她原以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这才拼凑出一段一直被忽略的真相。
陈教授听完,脸色顿时凝重,语气低沉地说:“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临床忽视的病例,近些年来,我也注意到类似的肾病患者在逐渐增多。徐思远在生活方式上看似完美无缺——按时喝水,不久坐,规律作息,严格遵循医嘱,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但在这份完美背后,其实隐藏着三个关键问题。”
她环视全场,语气愈发沉稳:“难道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在他的生活方式里,有三个看似微不足道、甚至被认为是养肾的健康食物被忽视了,这些食物看似对肾脏有益,但实则适得其反,反而会对肾小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肾功能一步步衰竭,最终步入尿毒症的境地!而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误区在很多肾病患者身上都普遍存在,可他们却毫不自知!一定要对这3个常见食物引起警惕啊……”
第一个被忽视的细节:长期饮用养生茶代替白水
在碎石术后,徐思远为了护肾,听从身边朋友的建议,坚持每天用枸杞、何首乌、黄芪、山药等中药材泡茶饮用。他相信这些配方能补气固肾、强身健体,于是将白水彻底替换成了养生茶。他每天早晨泡上一大壶,分装在保温杯中带去单位,从早到晚不离手。看起来是一种自律的健康习惯,但这些药材中部分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尤其是长期饮用未经医生辨证的中药饮品,可能导致药性在体内蓄积,干扰肾小球滤过,使肾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速损伤。
随着时间推移,徐思远发现自己尿液颜色比以前深,起初以为是茶叶的颜色,不以为意。事实上,那是肾小球在代偿过度后出现的早期信号。不同于普通饮料,药性浓度高的泡水养生法让他的肾脏长时间保持在高代谢状态,过滤负担不断增加。慢性损伤的过程往往悄无声息,没有明显疼痛,却在一点点消耗肾小球的过滤能力。很多人误以为中药都是温和的,而忽略了药物性肾损伤的潜在风险,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生活陷阱。
对于像徐思远这样的高依从性患者,这类习惯往往最具迷惑性。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似在养生、在保护自己,却不知无论何种植物提取物,都需要肝肾参与代谢。肾功能本已脆弱,一旦超负荷运作,损伤便是静默累积。最终,当肌酐升高、尿蛋白阳性时,肾小球已经失去了修复的机会。养生茶成了最柔软的隐形刀,切断了他本以为恢复的健康之路。
第二个被忽视的细节:饮水方式过度规范化
医生曾嘱咐徐思远要多喝水,但他将这条建议执行得几近机械。为了确保饮水量达标,他设定手机闹钟,每小时定时喝水,每次整整300毫升。起初他觉得这样能有效防止结石复发,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人体的肾脏代谢是动态的,过度定时、定量的饮水方式,会让肾小管持续处于强制性过滤状态。长期以往,肾血流灌注压力升高,肾小球微血管壁不断扩张,容易导致慢性滤过损伤。
徐思远每天无论渴不渴都强迫自己喝水,即便晚上睡前也要补上一杯。夜间肾脏代谢减缓,这杯看似保健的水反而让肾脏无法得到足够休息。清晨起床时,他经常感觉下腹胀满,却仍坚持定时补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给肾脏增加了负担。水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身体节律与代谢需求的平衡。频繁地定时饮水让他的肾小管始终处在应激状态,而他却以为这是对健康的忠诚执行。
这种误区极具代表性。很多患者害怕结石复发,就盲目追求大量饮水,甚至以尿液清亮为唯一目标。事实上,水分代谢需要依赖肾脏过滤、回吸和电解质平衡,长期超量饮水反而会稀释体内钠离子,造成水潴留和代谢紊乱。对徐思远而言,肾脏的疲劳并非来自缺水,而是来自不停地被迫工作。这看似谨慎的自律,最终反成为加速衰竭的催化剂。
第三个被忽视的细节:工作状态下的长时间静坐与精神紧张
虽然徐思远术后改掉了熬夜的习惯,但他的工作性质注定离不开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作为杂志社编辑,他仍然要长时间伏案,常常一坐就是数小时。虽然不再通宵,他却始终精神紧绷,眼睛盯着稿件,肩颈僵硬,几乎不动。每当赶上杂志截稿期,他总会出现腰酸、尿频、头晕的情况,却归因于劳累,从未想到这正是肾脏供血不均、血管痉挛的信号。
久坐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缓慢,肾脏血流灌注减少。尤其是当人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心率、肾小球滤过率都随之波动。徐思远经常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忘记上厕所,即便尿意明显,也要再改完这一段。这种反复的憋尿会让输尿管内压力升高,增加肾盂负担。慢性缺血与微循环障碍,长时间作用下,逐渐损害肾小球基底膜的完整性。
此外,精神压力同样是肾脏的隐形杀手。焦虑和紧张会促进肾上腺释放皮质醇,影响肾小管的钠钾调节,增加尿蛋白排出。徐思远在无形中让自己的身体长期处于应激模式,而透析前那些疲倦、水肿、头胀的信号,正是肾脏发出的最后求救。他以为自己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作息稳定,却忽视了心理负荷的重量。对肾脏而言,精神的紧绷与肉体的劳损一样致命。
徐思远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医学困境——现代人的健康管理焦虑。他并没有犯下传统意义上的错误,却在越完美越危险的逻辑中一步步陷入误区。长期饮用未经辨证的中药茶,定时定量的机械饮水,以及高压状态下的静态工作,这三件看似无害的小事,构成了他肾脏慢性损伤的三角链。每一个环节都微不足道,却在时间的推移下叠加成不可逆的后果。
肾脏的衰退往往静默无声,不痛不痒,却在日复一日的正确习惯中被掏空。徐思远的故事并非个例,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养生不在于形式化的自律,而在于科学的平衡。身体需要节奏、需要修复,更需要尊重自然代谢的规律。当健康被仪式感裹挟,便可能偏离了原本的方向。对于像他这样勤奋又理智的人而言,悲剧的根源从不是放纵,而是过度认真——那种看似完美的谨慎,才是肾脏最难承受的重量。
内容资料来源:
[1]王贝琳,高文跃,陈瑞,等. 饮食营养认知干预联合个体化护理在肾结石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效果[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5,31(01):182-184+
188.DOI:10.15900/j.cnki.zylf1995.2025.01.055.
[2]刘文定.了解肾结石: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与预防建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2-24(013).
[3]贺艳. 饮食护理干预对肾结石患者的作用与临床影响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3,(02):123-125.
(《深圳35岁男子输尿管结石吃排石颗粒,1年后尿毒症,医生:他的3个错误习惯,没重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