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以上是甲流!抓住24小时黄金期,这份家庭备药指南,建议收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7:3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5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怎么孩子又发烧了?去医院一查,还是甲流!”

最近这句话在家长群里频频刷屏。流感季提前来袭,不少医院儿科、发热门诊再现排队长龙。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流行性感冒病毒中,甲型H3N2亚型占比超过90%,成为主要“祸首”。

问题来了:甲流和普通感冒,到底差在哪?真得吃达菲吗?家里到底该备点啥药?

别慌,这篇文章一次说清。掌握甲流的“黄金24小时”,你就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甲流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就像“闪电战”对“持久战”

普通感冒多为鼻塞、流涕、轻度低热,一般不影响生活;而甲流则是突如其来的高烧、浑身酸痛、寒战明显,病程发展快,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肺炎、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

甲流的典型症状包括:

高热:体温常超过38.5℃,部分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明显: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感强烈;呼吸道症状明显:干咳、咽痛、鼻塞流涕;起病急、传播快:24小时内可波及全家。

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是甲流高危人群,一旦感染,风险显著增高。

划重点:甲流不是大号感冒,而是一种传染性强、发展迅速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需要尽早识别、科学处理。

甲流最关键的治疗窗口,就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这个时候服药,能最大程度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

根据《中国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达菲”)、扎那米韦等,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较好24小时内效果最佳

但现实中,很多人会“等等看”,“先吃点退烧药扛一扛”,等到高烧三天不退再去医院,往往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所以,出现以下情况,请务必第一时间就诊:

突发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高持续咳嗽、咽痛,身体乏力感强烈家中有人已确诊甲流,出现类似症状

划重点:早识别、早诊断、早用药,是控制甲流的“铁三角”。

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家中药箱也该“升级”了。下面这份家庭备药清单,实用、科学,建议收藏备用。

1.抗病毒药物

奥司他韦(达菲):目前甲流首选药物。儿童需根据体重按剂量服用,需医生处方。阿比多尔:对甲流、乙流、新冠均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作为备选使用。

注意:抗病毒药物不是预防药,不能提前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退烧药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儿童优选,副作用小;布洛芬:适用于高热不退,但有胃肠道刺激,饭后服用较安全。

切记:两种退烧药不要交替使用,除非有医生明确指导。

3.缓解症状类药物

咳嗽药:如右美沙芬、复方甘草片;鼻塞咽痛:可用生理盐水喷鼻、含片缓解;补液盐:防止高热脱水,尤其适用于儿童。

4.基础物资

体温计(电子/水银均可)一次性口罩75%酒精、免洗洗手液医用隔离面罩(家庭有高风险人群建议备一个)

孩子感染甲流后,家长最怕的是高烧、抽搐、咳嗽不止。但别急,科学护理比“乱投医”更重要

让孩子多休息:高热期间避免剧烈活动,保证充足睡眠;补水足够:高热出汗多,可小口频饮水或口服补液盐;物理降温优先:体温未超39℃可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别硬灌饭:食欲差时不强迫进食,可适当补充米汤、果汁等易消化流食;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烧超3天、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及时送医。

特别提醒切勿自行使用抗生素!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滥用只会增加耐药风险。

划重点:护理甲流患儿的核心是“控制症状、防止并发、密切观察”。

每年秋冬季,卫生健康部门都会呼吁接种流感疫苗,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正能救命的举措。

甲流疫苗每年更新株型,建议每年接种一次。尤其是以下人群优先接种:

6个月以上儿童60岁以上老人孕妇及计划怀孕女性慢性基础病患者(如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医务人员与养老机构工作人员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4年流感疫苗接种指南,接种疫苗可降低60%以上的发病风险,即便感染,重症率也显著下降。

划重点:流感疫苗不是“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应对甲流最有效的主动防线。

甲流不是“新病毒”,但每年都在“变脸”。

它可能不像新冠那样惊天动地,却以“看似熟悉”之名,反复袭击你我身边的孩子、父母、同事。

与其等到“发烧了才想起医院”,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家中备药查一查,缺啥补啥;疫苗打没打,趁早预约;孩子发烧别硬扛,及时识别甲流;24小时内就诊、合理用药,是关键一击。

这份家庭备药指南,不求你马上用得上,但希望你永远用不上。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流感诊疗方案(2024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流感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更新版)》

来源:药师泛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