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不孕症是纯粹的女性问题,但如今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据估计,20%至30%的不孕症病例可直接归因于男性问题。除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外,一系列证据表明某些环境污染物(如农药)也是重要的诱因。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不孕症是纯粹的女性问题,但如今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据估计,20%至30%的不孕症病例可直接归因于男性问题。除了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外,一系列证据表明某些环境污染物(如农药)也是重要的诱因。
迄今为止,**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7.5%的成年人口(即六分之一的人)受到不孕症的影响。**多项科学研究表明,到2040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造成这一重大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在职业或经济压力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生育年龄普遍推迟。
然而,近年来研究也指出,某些农药等环境污染物对不孕症的影响。**这些分子会干扰激素功能,从而影响生殖系统。**我们的研究特别表明,男性接触某些此类分子会导致精子质量下降。
不孕症是指在定期进行无保护性交十二个月后仍无法怀孕的情况。当影响从未成功怀孕的夫妇时,称为“原发性”不孕症;而“继发性”不孕症则影响那些已经怀孕过但难以再次怀孕的夫妇。
长期以来,不孕症被认为只是女性的问题。**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男性往往认为无法生育会影响他们的男子气概,这可能会促使他们拒绝接受医学检查(或将责任归咎于伴侣)。**这种观念长期导致男性潜在的责任被忽视,强化了只有女性才会导致不孕的错误观念。
虽然在某些国家,男性仍然难以承认自己与这个重大问题有关,但医学的进步逐渐使人们意识到,不孕症也可能源于男性。
如今我们知道,至少20%的不孕症病例可直接归因于男性因素,而男性因素在整体不孕症病例中占到50%。
不孕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无论男女,生育能力都会受到年龄的影响。
女性出生时卵子数量有限,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生育能力也随之下降,直至进入更年期。而男性在四十岁后,精子质量(特别是精子功能)会逐渐下降,这同样影响生育能力。
在“非自然”原因中,科学家们越来越关注污染和农药的影响。在美国,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表明,约有5000万人饮用过受农药和其他农业化学品污染的地下水。
为减少农药中毒事件(特别是农业工人和农药操作员的中毒),美国当局已采取保护措施,通过《农业工人保护标准》(WPS)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为60多万家农业机构中的200多万名工人提供了职业保护。
这些预防措施并不令人意外:近年来,科学家们已收集了大量证据,表明接触农药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尤其可能导致不孕不育问题。
最近一项对1990年至2021年期间204个国家和地区15至49岁人群不孕症患病率的分析显示,不孕症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亚、南亚和东欧。
法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该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药消费国之一。强调这种情况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不孕症患者并不知道这一状况。
法国国家食品安全、环境与劳动安全局(Anses)将多种物质归类为内分泌干扰物,包括: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盐及其代谢物,以及某些农药,如多氯联苯(PCB)、草甘膦、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DT)和甲氧氯。
需要说明的是,内分泌干扰物是模仿或干扰激素活动的物质,即使剂量极低,也可能干扰激素功能。
在农药方面,环境与健康监测系统长期以来只关注活性物质,而基本忽略了其降解产生的化合物,即“代谢物”。
然而,如今我们已知在某些情况下,代谢物可能比母体物质本身产生更大的生物效应。**就农药而言,这些次级化合物往往具有持久性,可能对长期毒性效应产生重大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人类生育能力方面。**监测策略中的这一疏漏,延误了人们对农药代谢物可能导致某些暴露人群生育能力下降的认识。
科学证据表明,长期接触内分泌干扰物会损害男性生育能力,影响激素功能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精子生成(即精子的产生和质量)。
2023年,我们对(法国)皮卡第地区的671名男性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露组中,精子的活动能力较弱,运动能力较差。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精子DNA更易碎裂,结构更不稳定。
除了接触特定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外,接触可能干扰激素系统的混合物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除了农药及其代谢物外,我们实际上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分子。例如,用于替代双酚A的双酚类化合物、全氟化合物(PFAS)、烷基酚(用于洗涤剂)以及邻苯二甲酸盐。这些物质已知会改变激素分泌,干扰生殖细胞的成熟,并影响精子质量(此外还会对女性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有时这些物质在混合物中的存在会改变某些分子的活性,从而增加其毒性。某些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也会加剧这些影响。
在人体内,激素的产生(特别是控制生育能力的激素)受下丘脑-垂体轴的影响。**下丘脑-垂体轴可以说是调节激素流量的“控制塔”。**顾名思义,它由下丘脑(参与新陈代谢、生长、生殖等多种重要过程的大脑区域)和脑垂体(位于脑底、豌豆大小的腺体)组成。
下丘脑会释放一种名为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激素,刺激脑垂体。作为响应,脑垂体会释放两种关键激素:FSH(卵泡刺激素)和LH(黄体生成素)。这些激素能刺激睾丸产生睾酮。
内分泌干扰物能够与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干扰睾酮和雌二醇等男性性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对生殖功能的发育和维持至关重要。
如前所述,内分泌干扰物通过模仿或阻断天然激素来干扰激素系统。其中一些还会向下丘脑或脑垂体发送错误信号,从而扰乱FSH和LH的分泌,阻碍睾丸正常运作。
通过在我们的实验室对维斯塔(Wistar)大鼠进行的实验研究,我们证明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和食用高脂肪食物会对生殖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接触氯吡硫磷杀虫剂的小鼠体重从第30天开始明显下降,出生后第60天,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组织分析显示,雌性动物受损卵泡数量增加。在雄性动物中,我们发现睾丸结构异常,导致生殖细胞(参与精子生产的细胞)丧失。
此外,在同时接触氯吡硫磷且高脂肪饮食的大鼠身上,我们的研究表明某些对激素调节至关重要的蛋白质明显减少。例如,下丘脑神经元分泌的两种激素:GnRHR(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主要负责LH的合成和分泌)和Kisspeptin(在青春期发育和生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降低风险,调整行为以最大限度减少接触内分泌干扰物至关重要。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可以起到帮助:
优先选择有机食品,以减少接触农药(关于水的问题,存在各种疑问,特别是农业发达地区自来水的水质问题;这些地区可能受到农药残留、硝酸盐或其他农业化学品的污染);食用前仔细清洗水果和蔬菜,并尽可能去皮;使用农药时佩戴防护装备,尤其是在职业环境中。需要提醒的是,农民是这些物质的直接受害者;提高公众意识,倡导负责任的农业实践。现代农业带来的便利,与它潜藏的代价,或许正在以一种最私密的方式显现。那些旨在“保护”作物的化学分子,正悄无声息地穿过田野,进入水体,最终抵达餐桌,触及生命延续的最基本链条。这场威胁并非突如其来,它弥散在日常之中,无形、累积,却可能在不经意间,重塑了关乎“未来”的生物学图景。
面对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物质,您在生活中会如何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作者 Marwa Lahimer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