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中国历史,大家能说出唐宋元明清,知道秦汉的强盛、唐朝的繁华,就算是冷门点的魏晋南北朝,也常被拿出来聊文化、聊名士。但有个朝代,明明存在了近40年,却像被“藏”了起来——没人敢专门写它的正史细节,没人敢拍它的完整故事,平时连历史爱好者讨论都很少,它就是王莽建
提到中国历史,大家能说出唐宋元明清,知道秦汉的强盛、唐朝的繁华,就算是冷门点的魏晋南北朝,也常被拿出来聊文化、聊名士。但有个朝代,明明存在了近40年,却像被“藏”了起来——没人敢专门写它的正史细节,没人敢拍它的完整故事,平时连历史爱好者讨论都很少,它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
为啥新朝会成这么个“尴尬”的存在?不是它没故事,而是它的历史太特殊,一边是“争议拉满”的改革,一边是“短命混乱”的结局,再加上后续朝代的“刻意淡化”,慢慢就成了大家眼里“不敢碰、不愿聊”的朝代。
先说说为啥“没人敢写”。写历史要么按正史脉络来,要么从民间视角补细节,但新朝两边都难写。正史里,新朝是被当成“篡汉”政权看待的——王莽本来是西汉的外戚,靠着家族势力和伪装的“贤德”,一步步拿到权力,最后废了西汉末代皇帝,自己称帝建了新朝。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把新朝定性为“伪政权”,不承认它是正统朝代,还把王莽写成“乱臣贼子”。
这种定性影响了后来的史书:《汉书》里把王莽的事迹放在“列传”最后,没给新朝单独写“本纪”;之后的正史也都跟着这个调子,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骂他的“篡汉”和“暴政”。现在想写新朝,要是客观讲它的改革,容易被说“替篡权者说话”;要是只跟着正史骂,又没新内容,写出来没人看。而且新朝的史料本来就少,除了《汉书》里的零星记载,出土文物也比其他朝代少,想还原细节太难,所以很少有学者愿意专门花功夫写它。
再说说“没人敢拍”。现在历史剧要么拍盛世(比如唐朝、清朝),要么拍乱世里的英雄(比如三国),新朝既没“盛世景”,也没“英雄气”,反而全是“敏感点”。首先是“政权合法性”问题,拍新朝就得从王莽篡汉开始,这段内容容易涉及“权谋”“背叛”,要是拍得太细,怕观众觉得“价值观有问题”;要是跳过篡汉直接拍改革,又显得不连贯。
更关键的是新朝的改革太“超前”,反而像“闹剧”,拍出来难让观众共情。比如王莽搞“土地国有”,把天下土地改名叫“王田”,不准私人买卖,想解决西汉的土地兼并问题,结果根本推行不下去,农民没得到好处,地主还怨声载道;还有“货币改革”,短短几年换了五六种货币,一会儿用刀币,一会儿用布币,老百姓根本搞不懂,最后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这些改革初衷可能不坏,但结果全是灾难,拍出来既不像“励精图治”,也不像“昏庸无道”,没个明确的“戏剧冲突点”,观众看着会觉得“没意思”。
而且新朝的结局太惨:末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到处都是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最后王莽被起义军杀了,尸体还被分食,新朝也跟着灭亡。这种“悲剧结尾”没有“逆袭”“翻盘”的爽点,不符合现在观众的审美,影视公司怕拍了没人看,自然就没人敢碰。
最后是“没人讨论”。平时大家聊历史,要么聊“哪个朝代最强”,要么聊“哪个皇帝最牛”,要么聊“哪个事件影响最大”,新朝啥都不占。论强盛,它没打过胜仗,没开拓过疆域,反而年年战乱;论皇帝,王莽从“贤能”变“暴君”,形象太分裂,没法当“话题人物”;论影响,它的改革没留下任何遗产,反而让社会更乱,连“反面教材”都不如——至少秦朝虽然短命,还留下了郡县制、统一文字这些遗产,新朝除了“篡汉”和“失败改革”,好像没别的可聊。
就算有历史爱好者想聊新朝,也容易“聊不下去”。你说王莽的改革有远见,马上有人反驳“他就是想夺权,改革只是幌子”;你说他是“伪君子”,又有人拿出史料说“他早期确实做过不少好事,比如捐钱救灾、赡养孤寡”。两边都有道理,又都没足够的史料支撑,聊到最后只会吵起来,不如聊唐宋明清那样“有共识”,所以慢慢就没人愿意讨论了。
但其实新朝也不是完全“没价值”,它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历史规律。比如它告诉我们,再好的改革想法,要是脱离实际,强行推行,只会适得其反;再比如它证明了“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性——王莽就算拿到了权力,没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最后还是会垮台。而且新朝时期的一些文物,比如“新莽铜嘉量”(一种标准量器),做工精细,还体现了当时的数学和冶金水平,也是很珍贵的历史遗产。
现在也有少数学者开始重新研究新朝,不是为了“翻案”,而是想客观还原那段历史——毕竟不管是“篡汉”还是“改革”,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该被一直“藏”起来。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之前听说过新朝吗?要是有导演拍新朝的历史剧,你会想看吗?你觉得这段“没人敢碰”的历史,有没有必要被更多人知道?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东琳碣石以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