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合肥科学岛的EAST装置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稳“锁住”1066秒时,很多人还把可控核聚变当成遥远的科学传说。但资本市场早已嗅到机遇——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投融资突破97亿美元,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单轮增资就达114.9亿元,这场“终极能源革命”的商业化大
当合肥科学岛的EAST装置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稳“锁住”1066秒时,很多人还把可控核聚变当成遥远的科学传说。但资本市场早已嗅到机遇——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投融资突破97亿美元,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单轮增资就达114.9亿元,这场“终极能源革命”的商业化大幕正加速拉开。更令人瞩目的是,一位跨界“黑马”带着400亿订单横空出世,让不少投资者开始追问:它真能超越新能源装备龙头先导智能?
一、先搞懂:核聚变赛道为何突然“热得发烫”?
要判断“黑马”的成色,得先明白可控核聚变的分量。这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技术,本质是模仿太阳内部的核反应,用氢的同位素制造能量。别小看这一过程,它藏着改变人类命运的密码:海水中的氘足够人类用数亿年,反应产物只有氦气,没有核污染,安全性更是碾压传统核电——一旦磁场失效,等离子体瞬间熄灭,连爆炸的机会都没有。
2025年正是这一赛道的“质变元年”。1月,EAST刷新稳态运行纪录;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突破,离子温度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标准还高30%;4月,新奥“玄龙-50U”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的装置。从实验室数据到工程化验证,核聚变已经从“能不能成”的争论,转向“什么时候成”的倒计时。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全球在运、在建的聚变装置达168个,中美稳居第一梯队,有机构预测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级别。国内企业早已行动:西部超导的超导材料供应ITER项目,安泰科技的钨铜偏滤器占据全球80%份额,上海电气更是拿下ITER 40%的设备订单。这不是概念炒作,而是真金白银的产业布局。
二、揭秘“黑马”:400亿订单背后的硬核实力
说了这么多,这位手握400亿订单的“黑马”到底是谁?答案是深耕高端装备制造二十年的上海电气。可能有人疑惑:这不算是新面孔,怎么称得上“黑马”?关键在于它在核聚变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和全产业链布局,早已超越普通参与者的量级。
先看订单硬数据。2025年上半年,上海电气核聚变业务营收同比暴涨4倍,在手订单突破400亿元,这个规模不仅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更覆盖了磁体支撑结构、真空室、包层系统等核心环节。要知道,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制造精度要求堪比“太空舱”,比如真空室要承受中子辐照和电磁冲击,焊接精度必须控制在毫米级,上海电气凭借3D打印技术,已将真空室制造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6个月,这种工程能力正是订单爆发的底气。
更难得的是其“多点开花”的业务生态。核聚变不是孤立赛道,上海电气的布局早已形成协同效应:控股股东持有上海微电子32%股权,掌握半导体装备的核心技术;子公司收购宁笙实业,拿到发那科机器人的股权,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端形成闭环;储能领域更是投建了国内首个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提前布局核聚变的下游应用。这种“聚变装备+机器人+储能”的组合拳,让400亿订单有了持续兑现的能力。
或许有人会拿另一家聚变领域的“新星”合锻智能来对比,后者2024年拿下BEST装置2.09亿元真空室订单,2025年在手订单达200亿元。但必须明确:合锻智能的优势集中在真空室单一环节,而上海电气覆盖全产业链,400亿订单的量级和质量都不在同一维度,这才是真正能搅动市场的“黑马”成色。
三、直面对比:“黑马”能超越先导智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理清两者的核心差异。先导智能是新能源装备的“老大哥”,尤其在锂电池设备领域,几乎垄断了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同时布局光伏、氢能等赛道,基本盘极其稳固。但它的短板也很明显:核聚变业务尚未形成规模,目前仍聚焦于传统新能源装备,而这一领域正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的压力。
再看上海电气的独特优势,这恰恰是超越先导智能的关键所在:
1. 赛道天花板:万亿级市场对决存量竞争
先导智能所在的锂电池设备市场,2025年全球规模约3000亿元,且增速已从高速回归稳健。而核聚变一旦商业化,仅中国市场到2050年就可能突破千亿级装机量,更别提其对传统能源、工业制造的重构效应。上海电气手握的400亿订单,只是万亿市场的“开胃菜”,这种增长潜力是成熟赛道无法比拟的。
2. 技术壁垒:“卡脖子”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先导智能的设备制造能力很强,但技术迭代依赖下游电池企业的需求,核心壁垒相对有限。而上海电气掌握的聚变装备技术,是典型的“卡脖子”领域:比如为ITER供应的磁体支撑结构,全球仅3家企业能造;其超导磁体制造技术,能将装置体积缩小50%、成本降低30%。这种技术壁垒带来的护城河,远比传统装备制造更深。
3. 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确定性远超想象
核聚变是国家战略级赛道,“十四五”收官之年更是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114.9亿元增资就是明确信号。上海电气作为“国家队”核心设备供应商,能优先获取项目资源。反观先导智能,虽也受益于新能源政策,但面临的行业内卷和技术路线变更风险(如固态电池替代),远大于核聚变赛道的确定性。
不过必须客观看待:先导智能当前的盈利能力仍领先。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净利润超20亿元,而上海电气核聚变业务的利润贡献尚在释放期。但资本市场看的是未来,当核聚变从“工程验证”迈入“商用示范”,上海电气的估值重估空间将彻底打开。
四、产业链寻宝:除了“黑马”还有哪些机会?
看懂了上海电气的潜力,更要知道核聚变赛道的投资逻辑——这是一条“上游垄断、中游集中、下游萌芽”的产业链,每个环节都藏着隐形冠军。普通投资者除了关注龙头,还能布局这些高确定性标的:
上游材料:聚变装置的“钢筋骨架”
超导材料是重中之重,占聚变装置总成本的30%-50%。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二掌握ITER级Nb3Sn超导线材量产技术的企业,2025年CFETR订单达1.8亿元,铌钛超导线材全球市占率15%。永鼎股份则在高温超导领域突破,第二代YBCO带材成本比进口低40%,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激增917.66%,堪称业绩“爆黑马”。
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同样关键。安泰科技的钨铜偏滤器能承受20MW/m²热负荷,是ITER标准的3倍,全球市占率80%,2025年交付了直径4.2米的全球最大单体部件。章源钨业的细晶钨材料,能将第一壁使用寿命延长至10万小时,BEST装置订单已贡献1.2亿元营收。
中游设备:民企突破的“黄金赛道”
除了上海电气,民营企业也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联创光电的高温超导集束缆线通过ITER认证,为“星火一号”混合堆提供核心部件,2025年相关订单达4180万元,开创了民企参与核心研发的新模式。国光电气参与ITER真空室供货,在钨钼合金领域积累深厚,有望分享商用堆批量制造红利。
下游应用:提前布局的“远期支票”
虽然商用发电还需等待,但部分企业已抢占先机。中国核电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布局未来聚变电站运营;浙能电力投资7.5亿元参与增资,探索“传统发电+聚变储备”模式。这些企业能享受传统业务的稳定现金流,同时获得核聚变的估值溢价,适合长期配置。
五、风险提示:热赛道更要踩准节奏
最后必须提醒:核聚变赛道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三大风险。一是技术迭代风险,托卡马克、仿星器、氢硼聚变等路线仍在竞争,虽中国采用“多路线并行”策略,但单一技术路线的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二是商业化周期风险,从实验堆到商用堆仍需10-15年,短期业绩兑现能力有限,不宜追高炒作。三是估值波动风险,当前部分概念股PE已达百倍,远超合理区间,需警惕情绪退潮后的回调。
对于普通投资者,建议采用“核心+卫星”策略:以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技术壁垒高、订单明确的龙头为核心,搭配联创光电、安泰科技等细分领域标的,同时控制仓位,避免过度重仓单一赛道。
结语:能源革命的门票,该怎么拿?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海电气这匹“黑马”,潜力确实有望超越先导智能。不是因为当前的盈利能力,而是因为它站在了“终极能源革命”的风口,手握400亿订单的同时,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话语权。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每一次能源革命都诞生了改变世界的企业。核聚变带来的,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二次启蒙”。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不是一次短期的题材炒作,而是一场跨越十年的长期布局。上海电气的400亿订单,就是这张未来门票的“预付款”。
当然,没人能精准预测核聚变商业化的具体时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第一盏核聚变灯亮起时,现在布局核心环节的企业,必将成为新的巨头。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懂赛道逻辑,选对核心标的,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理性,等待那束改变世界的光。
来源:Kitty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