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村街道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起点,北依浙大紫金港校区,南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罕见的“金镶玉”模式的湿地型城市街区。自入选浙江省首批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试点以来,蒋村街道紧扣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和省委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以“西溪原乡·新质之城”为定位
蒋村街道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起点,北依浙大紫金港校区,南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罕见的“金镶玉”模式的湿地型城市街区。自入选浙江省首批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试点以来,蒋村街道紧扣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和省委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以“西溪原乡·新质之城”为定位,谋划7个片区59个项目,总投资1.09亿元。街道创新五大共富范式,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人民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蒋村经验。
系统构建基础服务-特色场景-智慧管理的高品质生活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基础化服务供给。精准补缺社区食堂、邻里客厅等核心场景42处,提升儿童空间11个,每百户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提升33%。形成3个15分钟生活圈,8个5分钟生活圈,高频步行需求满足率超90%。二是打造特色化融合空间。打造服务与体验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空间体系,竞渡社区架空层建成“邻里驿站”服务3620人,休闲空间增加40%;湿地北门闲置空间转型网红阅读书店,日均客流超千人;3850㎡“仕林集”集成多元社交业态,形成“一厅聚百事”的在地文旅地标。三是建立智慧化响应机制。以“时空折叠”“朝夕预约”,实现托育、创客等场景分时共享,空间日均利用超14小时。引入AI健身、银龄课堂、青年夜校等特色化公共服务,形成智慧驱动、需求匹配的现代社区服务范式。西溪里公园引入AI健身器材后人流量提升50%,仕林低龄老人21天活力训练营全年可服务6912人次。
以“蓝绿双网”为基底,深度融合生态资源、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系统构建水城共生、人文普惠的蒋村模式。一是亲水活民。打造2条水上游线,焕新十字港城市水上会客厅,重塑水岸功能布局。活化6处桥下灰空间、新增530米亲水栈道与浮桥,推动“城市边角”向“活力节点”转变,增设全龄化亲水设施,系统构建亲水生活圈,从生态保护向生活体验价值转化。二是融绿惠民。以6.8公里绿环串联慢调花园等9个主题公园,构建“1+9+N”全域生态漫游体系。推出“蒋村一小时”漫游IP及3条主题游线,优化“最美放学路”等微空间。深化崇义路、崇仁路等“烟火未央十二街”文化品牌,创新“户外婚登+旅拍”甜蜜经济场景,从生态价值向人文经济价值转化。三是文脉润民。重点打造蒋村花园、竞渡社区原乡记忆街区,以龙舟馆、原乡记忆馆固化乡土记忆载体。开发“龙舟”“炝柿”等国潮文创,活化非遗IP。构建“1+4+9+N”游阅“书”适圈,联动蔡志忠、麦家等名人IP做优“云朵书市”品牌,打造西湖文体中心阅读地标,全年举办活动149场,服务8680人次,形成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
基于辖区人口年轻化、净值高特点,打造“空间聚才-服务惠才-生态兴才”三位一体模型,激活产才共富新引擎。一是打造青年发展型社区矩阵。以文一西路为界布局南北两大青年商务社区,建成9500㎡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打造集政策、服务、就创、住房、潮玩等于一体的体验型新阵地。细化“2片区+7网格”治理体系,开设“青享窗口”,构建“青·自治”体系,在河滨、诚园社区打造青年共创街区,形成“137”青年友邻空间体系,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矩阵。二是完善青年服务赋能体系。深化“1146”行动,创新“青管家”服务,提供“吃住行创游”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出“青年优享简餐”,“青荷驿站”累计提供367人1101晚免费住宿,开通青年通勤专线,绘制“就创一张图”,配置智能求职机,线上线下匹配岗位7056个。2700余方“小蒋陪跑空间”孵化文创、人工智能等项目24个,税收超200万元。深化“十二月市”“XI岸夜市”“蒋村商务商贸区”等场景,擦亮“遇青年、愈美好”街区名片。三是构建产才协同创新生态。“街-社-楼-园-企”协同运行,深度融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构建以“蒋创工场”为核心的科创孵化矩阵。创新“传媒E荟”机制,选聘“技术社长”促成6项超1300万产学研合作。建立环湿地文创产业联盟,着力打造“AI+文创”“AI+消费”产业高地,以腾讯、软视为牵引打造智算产业服务中心,实现云澜谷园区空间去化93%以上。
坚持“主体破圈、机制创新、精准施策”,系统构建多元协同、智慧高效的新型治理体系。一是升级全民共治新格局。全域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1+3+N”基层治理架构。吸纳新就业群体531人组建6支应急服务队,有效延伸治理触角。主理人赋能社区自治,培育“微跑团”“红领巾讲解团”等全龄志愿团队,打造“整活儿青年”“奶奶点心铺”等主理人项目,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二是探索智慧治理新路径。深化基层治理“1516”体系,全域推广“芯型应急安护网”,依托“社安卫士”小程序,打造新就业群体“15分钟服务圈”,并鼓励“随手拍”“随手报”,累计上报线索700余条,处置事件4000余次。全市首创“码召”车站,19个站点生成订单2.1万单。建立“两司”矛调工作室,成功调解纠纷124起。深化“红色物业”“股社共建”“三驾马车”等机制,持续探索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难题有效路径。三是布局未来治理新场景。引入多光谱无人机开展防汛应急、市容巡检等24小时巡防,累计整改问题31个,处置效率提升20%。在十字港、枫树湾等水域试点数字化灭蚊监测。在园区试行“机器狗”夜间巡逻、AI派单等功能,推广地埋式垃圾桶,以科技创新助力物业提质增效,推动基层治理提能升级。
立足政企社资源禀赋,以资源破壁、模式创新、数字赋能,探索可持续运营新范式。一是资源破壁,“共益伙伴联盟”生态共建。高效整合湿地、高校、企业等资源。政企共生,杭州市安居集团提供1200㎡共享空间,建成全省首个新就业群体服务社,联合果麦、咪咕等企业打造4家“蒋村×”联名阅读空间;文旅共融,联合湿地落地2个“转角博物馆”,联动龙舟协会、文溪小学设立少儿龙舟研究院;产学研共创,启用浙大团委创新育成基地,提供40余个实践岗位,引进优质项目10余个,助力浙大TACO项目参与国际创新大赛。二是模式创新,“1+N市场运营”造血共赢。创新“1+N”市场化运营体系(1个综合运营商+N个专项服务商),在传统收入基础上,拓展研学、文创等新业态,深入山区26县“山海协作”,通过共富窗口、直播带货实现“城乡联建”。针对惠民经营性设施运营压力,推行“一主多点+错峰定价”,如构建“5家社区食堂+1个助餐点”15分钟就餐圈,错峰提供10元小哥套餐,综合降本30%。三是数字赋能,“全域一脑贯通”集成共享。建成“全域一脑”未来社区智能化平台,以“首善西湖”小程序为总枢纽,集成数字邻里、数字医疗等多元应用场景,目前注册用户4548人,累计访问量27947次。创新接入社安卫士、手绘地图、数字人3个功能模块,高效集成“时间银行”“鲜趣生活”等成熟应用,深化“6+X”特色场景,全域贯通“时间积分”体系,全面激发居民活力。同步迭代“蒋村社情通”社工端小程序,实现数据归集、智能分析和分级预警,有效推动基层减负增效。
来源:浙江建设一点号
